2015 CDC梅毒诊断和治疗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系统性疾病。根据其发展阶段,梅毒可分为三期:一期梅毒(如感染部位溃疡或硬下疳)、二期梅毒(包括但不限于皮疹、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病变)和三期梅毒(如心脏病变或树胶肿)。如果没有临床表现,只有血清学检查结果为阳性,称为潜伏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是指感染期在1年内的梅毒螺旋体感染,其他情况则被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或分期未明的潜伏梅毒。神经梅毒可能出现在任何阶段的梅毒中。
诊断梅毒的方法包括螺旋体检查和血清学检查。螺旋体检查是通过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病损分泌物的抹片来确定是否存在可活动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查包括非螺旋体试验和螺旋体试验。非螺旋体试验如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或性病研究试验(VDRL),可用于评价疗效。螺旋体试验如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主要用于初筛和确诊梅毒。脑脊液检查也是诊断神经梅毒的重要手段。
梅毒的治疗首选药物是青霉素G。根据梅毒的不同阶段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和疗程。对于一期和二期梅毒,成人推荐方案是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新生儿及儿童的推荐方案是苄星青霉素5万U/kg,最大剂量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三期梅毒的推荐方案是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肌肉注射,共3次。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案是青霉素1800~2400万U/d,300~400万U/4h,静脉滴注或持续静脉滴注,连续10~14d。对于妊娠梅毒,孕妇在第1次产前检查时应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根据孕妇梅毒的分期,选择相应的青霉素方案进行治疗。先天梅毒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母亲的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来确定。
在治疗梅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吉-海反应可能在梅毒首次用药后24h内出现,表现为急性发热伴头痛、肌肉酸痛等。对于性伴侣的处理,应根据梅毒的分期和接触时间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梅毒患者也应进行HIV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