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不退:警惕川崎病的危害
川崎病,也被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各大城市及台湾地区等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如果不进行正规治疗,心脏冠状动脉炎症及损害的发生率约为25%,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
川崎病的主要表现包括:持续发热5日以上;双侧结合膜充血;多形性红斑;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只要出现以上6个主要症状中的5个,就可以诊断为川崎病。如果症状不足5个,但经超声心动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扩张,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也可诊断为川崎病。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表现可能是一过性的,在就诊时已经消失。因此,家长需要仔细观察高热患儿的口腔、眼部粘膜和手足掌皮疹充血表现,并在就诊时告知医师,这对确诊川崎病至关重要。忽视这些表现可能导致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善的川崎病)诊断发生困难或延误。
不典型的川崎病还可能伴随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腹泻、呕吐、腹痛、转氨酶值升高等消化道改变;心电图PR间期延长、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症状。通常,这类患儿的白细胞总数增多,血小板增多,CRP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了解这些不典型表现对于川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川崎病的鉴别诊断包括病毒感染综合征、非复杂性感染综合征、猩红热、全身型类风湿、其他血管炎综合征等。对于不典型川崎病,还需要与肠炎、细菌性痢疾、重症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和血流感染、重症感染综合征等进行鉴别。
川崎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只要家长或医生能够想到该病,诊断并不难,多数能够及时诊断。对川崎病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迅速改善症状,并且使其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5%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极大地改善了患儿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