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31-MIBG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原理、协同治疗及副作用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碘131标记的肾上腺阻滞剂MIBG已被成功应用于其放射性核素治疗。MIBG是一种胍乙啶衍生物,结构上类似于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神经嵴来源的组织和肿瘤特异性摄取和滞留。这种机制使得131I-MIBG能够将大量的辐射剂量选择性地传递到神经母细胞瘤的原发灶或转移灶,产生“交叉火力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131I-MIBG治疗的原理主要依赖于神经嵴来源的组织和肿瘤对MIBG的特异性摄取和滞留。肾上腺髓质细胞和神经母细胞瘤对于去甲肾上腺素和MIBG的摄取和滞留的机制有两种:特异性主动摄取和非特异性被动扩散。主动摄取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跨膜转运蛋白运输的过程,具有高亲和力和饱和性,而且呈能量和温度依赖性。非特异性摄取是非能量依赖性的,对哇巴因不敏感,而且在浓度小于5mmol/L时不会饱和。在人类SK-N-SH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中,当浓度为10nmol/L时,特异性摄取可达到95%,即使在饱和浓度下也可达到80%。在给予治疗剂量量(血浆MIBG浓度<0.1μmol/L)时,主要是主动摄取起作用。神经母细胞瘤的摄取部位位于胞浆。SK-N-SH细胞中的MIBG可被主动摄取抑制剂(imipramine)所清除,提示MIBG的滞留是由于被动扩散到细胞外的MIBG被重新摄取所致。
131I-MIBG治疗与其它治疗手段的协同作用也被广泛研究。例如,在化疗和手术后加用131I-MIBG治疗,可以将毫米级大小的亚临床肿瘤消灭。另外,131I-MIBG也可以作为首期治疗,即在新诊断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在传统的化疗和手术之前优先采用131I-MIBG治疗。这种方案在理论上很有说服力,因为131I-MIBG在各种大小的、有代谢活性的肿瘤中的摄取和吸收剂量都是最大的,诱导肿瘤退化,导致肿瘤缩小,使肿瘤中的克隆细胞更少(可减少化疗耐药突变),并使存活的肿瘤细胞的生长分数增加,使其更适合化疗。
131I-MIBG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主要是血小板减少症,这和131I-MIBG对于巨核细胞的选择性结合有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性与131I-MIBG治疗的持续时间、给药次数以及是否存在大范围骨髓浸润有关。轻度副作用包括口腔粘膜炎症、涎腺炎、恶心、呕吐、短暂的轻度肝酶上升、Ⅱ期高血压、口腔干燥和胸部疼痛。在个别病例还发生了甲状腺功能减退。但尚未发现有长期的副反应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