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版)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其检出率日益增多。然而,国内外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指征界定、风险评估以及治疗方法选择等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导致误诊和“过度治疗”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制订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势在必行。
本共识旨在规范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相关专业领域医务人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和诊断与治疗水平,进而造福于病人。以下是肝血管瘤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指征和治疗方式的详细介绍。
肝血管瘤的流行病学
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生长较慢,病程较长,且病人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肿瘤直径、部位相关的临床表现包括右季肋区不适感或胀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极少数因自发破裂或外伤情况下破裂而并发腹腔出血,出现严重腹部症状。肿瘤内若有血栓形成或坏死可致发热及全身消耗性凝血等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会产生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肿瘤继续增大的担心、手术风险的恐惧以及治疗费用的顾虑。
肝血管瘤的诊断
肝血管瘤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多种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可极大提高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其中常规首选超声检查,再结合CT、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等综合判断。肝血管瘤可有典型和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超声、CT和MRI检查的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1%、77%和92%。对疑似病人常规进行多普勒超声加超声造影、MRI或CT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在有乙肝病史或肝硬化的情况下尤其应注意不典型血管瘤与血供丰富肝癌的鉴别,以及不典型血管瘤与肝转移瘤的鉴别。
肝血管瘤的治疗指征
肝血管瘤作为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无症状,且无恶变倾向,原则上以随访观察为主。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接受的观念。当血管瘤较大且合并以下危险因素时,建议酌情治疗。包括伴发症状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肝血管瘤、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诊断不明确的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导致的严重焦虑等精神症状、须预防性治疗的肝血管瘤等情况。
肝血管瘤的治疗方式的选择
治疗肝血管瘤有多种手段,专科医师应根据病人情况,严格把握指征,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术和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手术切除治疗肝血管瘤是目前认为最为确切的治疗手段,但应严格把握切除指征。局部消融术如射频消融(RFA)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肝血管瘤微创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肝动脉介入栓塞术(TAE)具有创伤小、花费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复发率相对较高。以上三种治疗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