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新技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利器
消化道肿瘤的高死亡率与患者获得诊断时的分期较晚有关。发达国家的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比例可达30%~50%,而我国一直徘徊在10%~15%。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武器来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
在我国,胃癌是恶性肿瘤死亡病因的首位,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3.03%,每年约16万人死于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如何在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是每个医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消化内镜新技术如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的应用,使内镜进入“显微时代”。染色内镜使用特殊的染色剂将胃内隐蔽的病灶凸显出来,以利于医生检查时发现。染色后小病灶的检出率比正常方法提高2~3倍。染色可分为化学染色和物理染色。化学染色是指应用特殊染料对胃肠道粘膜染色,使粘膜结构更加清晰,加强病变部位与周围的对比,轮廓更加清楚。物理染色即内镜窄带成像术(NBI),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
放大内镜是将这些“可疑”的病灶进行放大。新型放大内镜为变焦内镜,可放大60~170倍,接近实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重点观察隐窝、腺管开口形态或粘膜下血管形态,对早期粘膜病变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有一个例子,男性患者,大约80岁左右,因为中上腹饱胀不适1个月来接受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体上部小弯处可见2.5 cm糜烂灶,放大内镜观察显示,局部腺管开口紊乱,靛胭脂染色使病灶范围显露更为明显。1%肾上腺素溶液冲洗后,局部仍可见树枝样新生血管。据此我们给他诊断早期胃癌可能,后来病理切片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因为年龄较大,患者及家属商量后决定进行微创治疗,治疗后效果满意,1天就可以正常活动,3天就可以出院。
消化道肿瘤的发现离不开这些先进的内镜设备,更离不开医生的敏锐观察,而这些都是肿瘤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