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与布鲁氏菌病的关系及治疗策略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处理。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合并细菌感染,可能会给手术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导致手术失败或推迟手术导致主动脉疾病恶化或破裂,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决定手术时,必须权衡利弊。
有一位患者因胸背部剧烈疼痛入院,经检查被诊断为急性主动脉综合症,壁间血肿型。通过询问病史,了解到该患者曾经被诊断为布鲁氏菌病,并接受了相应的治疗。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疾病,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通过摄食病原污染的食品、饲料、饮水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受感染者为牧民、兽医及屠宰工人。
该患者的子女从事饲养羊业,周围的村民也从事与饲养羊相关的工作,具有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医生在查看患者的CT图像和既往病史后,发现患者不仅在胸降主动脉有壁间血肿,腹主动脉还存在肾下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是否与布鲁氏菌感染有关?手术时机如何?等问题引起了医生的深思。
通过查阅国内外权威文献,医生未找到主动脉夹层发生和布鲁氏菌病二者之间的直接关系。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极少部分动脉瘤与布鲁氏病有关,而且为少数病例报告,且病人有食用羊胎盘和不熟的羊肉等行为。因此,医生决定先行抗菌治疗,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服药两个月后,再次复查CT发现病人病情进展,变成向外突出的传统性溃疡,存在极高的破裂风险。
考虑到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果植入人工血管,可能会引起感染,医生决定在抗菌治疗8周,并且病人出现血管破裂高风险后,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医生通过医院的医务部召集集医院感染疾病科、影像科、麻醉科等专家参加的疾病讨论会,针对病人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时机进行讨论。最终,医生决定尽快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前、中、后给予抗菌药物,支架系统也进行了抗菌浸泡。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7天行CT造影检查,病变被隔绝,主动脉塑性良好,患者出院。
然而,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还需要持续的抗菌治疗和动态血管监测。医务人员的重担并未减轻,而是赋予了另一种期待,希望患者平安,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