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的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可能会遇到孩子枕部头发脱落或肋骨翻出来等情况,往往会急切地寻求医生的帮助,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缺钙所致。然而,实际上,这些症状可能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表现,而非单纯的缺钙问题。
维生素D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小肠吸收钙,增加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并促进钙盐在骨组织中沉积,从而支持骨骼的正常发育。然而,当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也减少,导致血中钙磷浓度不足,钙盐不能在骨组织中沉积,进而引发一系列佝偻病症状。
佝偻病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神经兴奋性增高、睡眠不安、头部出汗增多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例如,头颅可能会因颅骨骨化障碍而变薄和软化,牙床骨盐沉积不足可能导致出牙延迟和易患龋齿,肋骨骨盐沉积不足可能引起肋串珠、鸡胸、漏斗胸、肋缘外翻等症状,四肢骨骼钙盐不足可能导致手腕、足踝部形成一圈隆起,称为手足镯征,严重的还可能形成“O”形腿、“X”形腿等畸形;脊柱也可能因为骨盐沉积不足和韧带的松驰出现侧弯、后凸等畸形。佝偻病的孩子由于低磷可致全身肌肉松驰,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部肌张力下降,呈蛙腹样。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落后、表情淡漠及免疫力下降等情况。
因此,佝偻病的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而并不一定与缺钙直接相关。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不能仅依靠补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孕妇应摄入足够多的蛋白质、钙、磷及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并多作户外运动;哺乳妈妈也应特别注意营养的摄入,使乳汁中含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供应给婴儿。其次,宝宝出生后应保证充足的日光照射,这是预防佝偻病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一般来说,正常足月儿应在出生后2-4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及双胞胎应在出生后1-2周开始补充。6个月以下婴儿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6个月以上婴儿每天补充400-600国际单位。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应持续到2岁至2岁半。幼儿在2岁半后户外活动增加,饮食种类逐渐多样化,这时就不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了。最后,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逐步添加含维生素D和钙丰富的食物,如乳制品、鸡蛋、牛肉、虾米、黄鱼、带鱼、鱼松、海带、紫菜、骨头汤、青菜、柑橘等。
对于已经发生佝偻病的孩子,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轻中度的佝偻病几乎3个孩子里就会有一个,而轻度的患者几乎没有什么后遗症。治疗方法主要还是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只不过治疗量比预防量要大。对于已经有骨骼畸形的重度佝偻病患者,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或者进行外科矫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