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关节镜下肩周炎分期与治疗策略
虽然“肩周炎”这个诊断名词正在被肩关节专科医生所放弃,取而代之为“冻结肩”或“粘连性关节囊炎”,但在公众中,肩周炎已经被广泛接受。因此,本文将继续使用肩周炎的名称,作为科普文章的一部分。这里所讨论的肩周炎对应的是原发性冻结肩,区别于继发性冻结肩,后者常见的病因包括肩峰撞击征、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等。
肩周炎的病程相对较长,平均为两年,个体差异很大。Reeves在1975年提出的三阶段分期(即渐冻期、冻结期和解冻期)是最经典的分期方法。然而,这一分期缺乏实证支持,且时间跨度非常大。直到1987年,Neiaser根据体格检查和关节镜下所见提出了新的四分期。后来,Hannafin在1994年在这基础上通过关节镜下取组织活检,从病理上完善了这一分期。目前,这一基于病理的分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患者的分期诊治,提高了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个阶段的特征和相应的治疗策略。第一期(0-3月)主要特征是疼痛,夜间痛明显,疼痛部位常牵涉至上臂,关节镜下看到肩关节腔内滑膜炎症反应。病理提示滑膜增厚和血管增生。由于这一期的病理基础是炎症反应,因此抗炎治疗是最好的选择,首选类固醇激素,推荐关节腔内注射激素以减少副作用。
第二期(3-9月)患者逐渐出现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活动受限,尤其是向后摸背这一动作,日常活动如提裤子、如厕、穿胸衣都发生困难。关节镜下看到依然是明显的滑膜炎,组织活检病理表现为滑膜增生、关节囊瘢痕形成。治疗策略除了关节腔注射抗炎治疗之外,还需要针对粘连、挛缩的关节囊进行牵伸,实施康复科特有的关节松动技术辅以患者居家自我牵伸,以增加关节活动度,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要。
第三期(9-15月)患者僵硬逐渐加重,疼痛反而减轻。关节镜下所见没有了第一期和第二期红红的一片,颜色转白。病理显示纤维化特征。治疗策略是关节松动术持续牵伸与居家自我牵伸,以延缓关节囊挛缩的进程,减轻功能障碍。
第四期(15-24月)前半程关节僵硬还是比较明显,几乎没有疼痛。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加。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至发病前或仅留有少部分活动受限。治疗策略多数只需要居家牵伸和肌力训练。肌力训练是这一期的重点,但不代表是从这一期才开始。一旦疼痛缓解就要开始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