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针注射:适用类型、药物、机制及注意事项
瘢痕针注射是一种常见的美容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新生和较小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这种治疗方法特别适合质硬、隆起、充血明显、向四周浸润性生长的瘢痕。以下是关于瘢痕针注射的详细信息。
常用药物
瘢痕针注射的主要药物可以分为两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化学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包括曲安奈德和得宝松,其中得宝松因其高纯度、温和作用、长持续时间和低过敏反应率而被广泛使用,特别适合面部、早期和小面积瘢痕。化学药物中,5-氟尿嘧啶是最常见的选择。
作用机制
瘢痕针注射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胶原合成、增加胶原酶活性、加速胶原降解,使瘢痕组织逐渐萎缩。同时,它还可以抑制增值活跃的细胞,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凋亡,进而抑制瘢痕血供及胶原合成,抑制瘢痕增生。
不适合人群
瘢痕针注射不适合活动期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孕产妇、哺乳期女性、精神障碍、造血系统和骨髓抑制性疾病患者。
注射注意事项
瘢痕针注射需要多次治疗,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复发、反弹等。一般来说,瘢痕每3-4周注射一次,连续3次初始浓度注射后无复发或瘢痕逐渐软化萎缩、痛痒消失,根据具体情况,逐步降低激素及5-Fu浓度,注射间隔改为每6、8、12周一次,避免过度注射导致周边皮肤萎缩,摆脱瘢痕对药物的依赖,抑制瘢痕复发。
术后须知
注射后应注意以下几点:压迫10-20分钟止血;注射当天内避免沾水,以防感染;注射后可能出现皮脂腺阻塞或囊肿,须及时清理,以防对皮肤持续刺激,减少感染风险;若药物注射后出现痤疮、月经失调、皮下脂肪萎缩、骨质疏松等内分泌紊乱症状和体征,需停用糖皮质激素;若出现白细胞减少等造血系统指标改变、严重脱发、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等,需停用5-氟尿嘧啶;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医生与求美者双方的信任、沟通及出现相关问题的及时处理,建议在术后两周、一月及时复诊随访并进行连续注射治疗,以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