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食盐加碘的真相:是否真的会引发甲状腺癌?
在过去几年中,关于食盐加碘的争论一直不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碘对人体的作用、碘缺乏和碘过量对人体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碘营养状态以及加碘盐的真相。
首先,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对新陈代谢、体温调节、血脂调节等生理过程有重要作用,并且对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至关重要。碘缺乏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引发“大脖子病”、智力和体能问题,甚至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大脑发育。碘过量同样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可能导致甲亢或甲减,孕妇碘过量还可能导致新生儿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然而,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补碘的影响是很小的,并且在碘摄入量充足的地区并未发现其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
我国多数地区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缺碘地区,居住人口超过7亿。上世纪70年代有“大脖子病”的人口约3500万,典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约25万。随着食盐加碘的政策推广执行后,我国人群中普遍缺碘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除少数部分地区人群依然处于碘缺乏状态外,大部分地区的人群基本处于碘营养适量状态。然而,2006年新疆11个乡的34个村又出现新的克汀病患者,共确诊15岁以下病人76例,其直接原因就是加碘盐覆盖率大幅下降,这也提示我们目前这样的碘适量状态来之不易,不能盲目放弃加碘盐。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推行食盐加碘以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认为通过补碘所获得的健康收益远远超过碘强化剂本身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实施食盐加碘后,世界范围内“大脖子病”高发地区儿童和青年的患病率降低了40-95%。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最早为20-60毫克/公斤,2000年下调为35±15毫克/公斤,2007年又再次下调为20-30毫克/公斤。现在更是明确,各地可根据当地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在标准范围内灵活控制加碘量。至于坊间流传的将加碘盐加热或暴晒后能够使碘挥发减少碘含量的说法其实完全是过时的。因为现在生产加碘盐所用的碘是“碘酸钾”,而不是过去用的碘化钾。碘酸钾比较稳定,不容易破坏。
目前推荐人体每天碘摄入量是多少?WHO制订的不同人群的碘每日推荐摄入量:0-5岁为90微克,6-12岁为120微克,13岁以上为150微克,孕妇和乳母为200微克。通过食盐加碘使摄入量保持在150-300微克,可以保证所有人群的碘摄入量处于安全范围。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碘的每日推荐摄入量:0-3岁为50微克,4-10岁为90微克,11-13岁为120微克,14岁以上为150微克,孕妇和乳母为200微克。总之,上述剂量和食盐加碘的量还有较大的安全边际。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长期生活在高碘地区的人群、患有甲亢并且T3和T4明显增高的患者以及某些需要进行同位素碘治疗或检查的患者应该进行无碘或低碘饮食。尤其要提出的是,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胎儿、婴幼儿、学龄儿童和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等,是碘缺乏危害的主要受害者,这部分人群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最易遭受缺碘的威胁,在日常生活中这部份人群尤应注意碘的充分补充,千万不能听信谣传采用无碘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