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如何应对新冠冲击波?
随着新冠精准防控政策的优化,社会面逐渐放开。然而,新冠病毒经过几年变异,毒力越来越弱,重症率和病死率越来越低;但大家对新冠的担忧恐惧并未完全消失。作为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不同阶段,如何实现与新冠的和平共处,是一个重大考验。当前,新冠冲击波来袭,每个人都可能出“阳”,早晚而已。未来,按新冠病毒易于变异的特点,人一生中将多次遭遇不同毒株的侵袭。笔者以自己经验和学术观点出发,和大家探讨在新冠冲击波下,乳腺癌患者如何应对。个人观点,供您参考。
首先,新冠疫苗接种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是安全的。只要是“真实有效”的疫苗,完全可以按时接种。化疗结束6个月后,身体就能通过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不需要等待那么久。这些谬论的初衷,恐怕是“疫苗恐惧论”。因此,只要是“真实有效”的疫苗,完全可以按时接种。然而,判断什么是“真实有效”的疫苗,在社会大流行时代越来越复杂了。新冠病毒一种RNA病毒,非常容易变异,疫苗也容易失效。因此,新冠疫苗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跟上病毒最新版本。
其次,解热镇痛药物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是安全的。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虽然品牌不同,但所含的成分大多就是这两种。目前认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乳腺癌内分泌药物、靶向药物等没有明确禁忌,可安全使用;而且与乳腺癌复发转移也没有关系。使用多种解热镇痛药时,要看清成分,防止重复性过量摄入。其他中成药类,鉴于成分复杂,研究数据也相对少,除非是医生处方,原则上要慎用。
再次,化疗相关。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会在呼吸系统繁殖,5~7天之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维持时间较短;随后大约10~15天出现维持较久的保护性IgG抗体。化疗适当延迟是可行的:首次化疗在术后2个月内开始即可,下一次化疗推迟时间不超过3周即可。新冠恢复期2周,为化疗延迟留足了时间。静脉化疗往往导致血液中白细胞降低,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负责固有性免疫为主)、自然杀伤细胞(负责固有性免疫)、淋巴细胞(负责特异性免疫)等都会显著下降,导致抗体产生条件受损。故一旦中招,建议停止静脉化疗。由于抗体出现的时间是2周左右,故建议新冠患者在2周后且核酸、抗原转阴后,再上化疗。在此期间,人体要充分休息,留足免疫储备,抗击新冠病毒。
最后,内分泌治疗、抗HER2靶向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抗体缀合药物、双膦酸盐、放疗相关、检查相关等都需要根据新冠冲击波的影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总之,乳腺癌患者在面对新冠冲击波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应对新冠冲击波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