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关节痛(痹证):理论与方法
关节痛(痹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依赖激素和非甾体类止痛药,但这些方法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对痹症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素问》中提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痹也”。《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做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采用袪风、除湿、散寒、补气、补血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法则。
痹症是体虚的前提下,感受风、寒、湿、热、毒之外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风寒湿热等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发病。痹症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是人体肝、脾、肾及气血俱虚;外因是风、寒、湿、热、毒等邪致病。
中医治疗关节痛(痹证)的原则是“不通则痛”,即任何疾病的疼痛均为气血不畅通引起,不畅通的常见原因是风、寒、湿、瘀等。所以本病的性质是正虚邪实,正虚是指素体阴阳气血的不足为内因;邪实是指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引起的不通则痛。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根据脏腑理论,认为与肝、脾肾关系最密切,肾气的盛衰对肌体的生长衰老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因为肝肾同源,肾主骨,肝主筋,筋骨相连,所以肝血的充足与否对筋骨的生长荣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如脾胃受损则后天化源不足,人体的正气虚弱,而易感受外邪。
中医治疗关节痛(痹证)的方法包括内服、外敷、足浴、穴位敷贴、艾灸、针刺、拔罐等。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风痹(行痹)需要用风药治之,热痹需要用清热解毒、化湿祛风为主,风寒湿痹日久需要用祛风通痹、益气补血等方法。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痹症,重用生黄芪为主药,配入当归20g,变通当归补血汤为基础方;对于阴虚病人则重用生地,加蕲蛇、威灵仙祛风活血之品。同时,生白芍也是一味很好的药,对于肢体拘挛、骨质增生或有骨刺疼痛严重的病人都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中医治疗关节痛(痹证)的疗效好,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治疗疾病请专业医生指导用药,不可简单模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暖、防潮,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换洗,被褥要勤晒,感冒后要彻底治疗,防止病邪内传。劳逸结合,饮食有节,积极锻炼身体,配合着中医中药,关节痛会得到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