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循证医学原则
慢性乙型肝炎是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为了规范其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们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原则,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疗和预防决策,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也不能涵盖所有问题。临床医生在制定诊疗方案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意愿,结合现有医疗资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易发生变异。HBV感染是全球性流行,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中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对新生儿、婴幼儿和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能显著降低HBV感染率。同时,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避免母婴传播、正确的性教育和个人卫生等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病毒学、生化试验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根据这些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HBeAg阳性、HBeAg阴性、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和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等类型。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适应证包括HBV 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和ALT≥2×ULN。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和其他药物的应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患者意愿进行选择。联合治疗和中药治疗的疗效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对于特殊情况如肝移植患者、儿童患者和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抗炎保肝和抗纤维化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制剂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肝脏生化指标。中药方剂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也有一定疗效,但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包括检测ALT、AST、血清胆红素、HBV血清学标志和HBV DNA等指标。对于肝硬化和肝癌高危患者,应加强监测,包括每3~6个月检测AFP和进行腹部B超、CT或MRI检查,以早期发现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