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生素使用量占全球一半,儿童肥胖与之相关?
近日,复旦大学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的抗生素使用量大约占全球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研究团队指出,长期低剂量的抗生素暴露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因素之一,这种暴露来自食品或环境中的抗生素。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抗生素的使用量,而是使用方式。长期低剂量的抗生素暴露不仅可能导致肥胖问题,还可能是临床中耐药菌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面对无法改变的兽药滥用现状,我们能做的只有合理用药,以免将来无药可用。
多重耐药菌(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MDRO包括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耐药菌的最新耐药情况及用药选择。
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细菌感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虽然这种细菌本身并不可怕,但其耐药品种十分棘手。这种细菌配备了“武器”(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能水解青霉素类、氧亚氨基头孢菌素(包括三、四代头孢)及单环酰胺类氨曲南。因此,一般的抗菌药物,如头孢(三、四代)、青霉素类,对它无效,需要更为“高级”的抗菌药物登场了。
对于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是必杀技。同时,由于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临床中往往采用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组合拳”。除此之外,还可选用头霉素类、多粘菌素、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和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苷类一般不单独用于经验性治疗,可作为重症感染的联合治疗。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能涉及多种耐药机制,包括武器制造、修补漏洞、迷惑敌人和建立城墙。值得注意的是,根据CHINET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已经高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对于此类细菌,推荐联合用药: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这三种中任意两种联用;双β-内酰胺类治疗,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若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感染,推荐上述联合的基础上再加多粘菌素治疗;病情较轻可考虑单用上述药物。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均可产生耐药性。由于其能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还能传递、接受耐药基因而获得多种耐药谱,因此,临床多见多重耐药菌株。对于此类细菌,多选用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部分菌株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2%,故推荐多黏菌素B或E、替加环素、舒巴坦及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四环素类等;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宜结合药敏选用;氟喹诺酮类和氨基苷类一般不单独用于经验性治疗,可作为重症感染的联合治疗。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由于其耐药机制是多重的,因此耐药谱非常广泛。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几乎成为治疗MRSA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一般的患者,可选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克林霉素等单药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联用利福平、磺胺甲恶唑等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我国MRS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因此不建议用于MRSA感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