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祛寒平喘汤:支气管哮喘寒哮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哮喘的发病率在过去20年显著增加,但目前仍无根治方法。哮喘仅能通过治疗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减少相应临床症状。因此,探索有效的控制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虽无哮喘之名,但有喘鸣、喘喝、喘呼等类似哮喘的症状描述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对哮与喘作了区分,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治痰,药中多用温,不用凉药,须常带表散。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王肯堂等也强调了哮喘的病理因素在于痰饮,痰饮伏肺为发病的宿根。
哮喘发作期的病因病机特点是形寒饮冷是诱因、肺卫阳匮是主因。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肺气特别是肺卫阳气充行周身,成为人身之藩篱,起卫外作用。而外界风寒病性属阴邪,直接损伤肺卫阳气,导致肺卫阳气不足,从而发病。同时,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脾胃阳气受损,通过肺胃之间的经脉相连,进而损及肺脏阳气,亦能致病。
脾肾阳气虚弱是哮喘的夙根,痰饮留伏,结成案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临床上所遇痰与水饮,皆为一类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水,清稀于饮,两者合称为“水饮”;痰,古作淡,形容水的淡荡流动,稠于饮和水,与饮合称为“痰饮”。此种痰饮又存在其难治难消的特殊性,故又称其为伏饮。
治疗哮喘寒哮证的方法是温肺散寒、温阳蠲饮。温阳法在对阴寒证治疗上取得满意的效果,反证出其理论的优越性。温阳祛寒平喘方是以温肺散寒,宣肺蠲饮为法拟方,方中麻黄、桂枝辛温散寒、宣肺平喘;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温脾化饮、细辛温肺祛寒,附子温肾祛寒;五味子温敛肺气,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炙甘草调和诸药。该方的特点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化痰蠲饮,涤荡宿根;重在温阳,兼顾护阴。
附子是“药中四维”,能堪温阳重任。其味大辛,性大热,气味雄烈,有毒,走而不守,流通十二经,表里上下,无处不到。附子在《伤寒论》中被广泛使用,少则一枚,多则三枚,折合重量约在15.80g之间。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严谨,且随证治及附子炮制不同(生附子力峻,炮附子力缓)而剂量精当。近代火神派兴起后,大剂量使用附子屡起沉疴而闻名,如祝味菊、吴佩衡等。
总之,哮喘寒哮证的治疗需要因证立法、因证选方,证机对应,药证合拍。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温阳祛寒平喘方确能提高疗效,更能增强体质及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