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联:误诊顽疾之二
哮喘,一个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症之一。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被定为世界哮喘日,旨在提高公众对此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然而,据统计,在我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的哮喘患者,其中只有不足5%的患者接受过规范化的治疗,且在这5%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是被误诊的。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存在,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哮喘的传统定义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作用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引起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反复发作,尤其在夜间和清晨。这些症状发作通常与肺内广泛可变的气流阻塞相关,通常可自发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大多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环境因素对发病也起重要的作用。遗传因素和促发因素如吸入性抗原、感染、食物性抗原、药物、气候变化、运动和妊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涉及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神经机制等多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胃食管反流病也可能是哮喘的病因之一。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是反流和烧心,但也有部分病人始终没有症状,或是出现非典型症状如哮喘、声音嘶哑、咽痛、咳嗽等。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多样性和隐秘性,往往让人难以觉察,因此难以给予正确治疗。长期不接受治疗,则有可能引起诸多并发症,如食管糜烂、出血、狭窄和腺癌等。
要辨别是哮喘还是胃食管反流病,可以从了解患者症状是否与过敏原有关入手。普通哮喘往往有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病情会随季节或环境的变化加重或减轻,以呼气困难为主。而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没有明显的过敏原,没有季节分布,部分患者与饱餐等有关。据研究,大部分哮喘病人存在无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虽然两者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但大多数情况下,一种疾病会使另一种疾病的亚临床症状加重。也就是说,单治疗哮喘并不能完全起到作用,而是要双管齐下,在确诊了胃食管反流病后,尽快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治疗哮喘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哮喘并非不可治愈,通过正确有效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像健康人一样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其次,哮喘有不同的类型,需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能只治哮喘发作期,忽视缓解期。第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应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仅在有急性症状时吸入短效的β激动剂。第四,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后,不能停止治疗,应至少维持吸入治疗3-6个月,然后请医生根据情况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最后,哮喘与胃病有关系,胃液是强酸液体,如果贲门功能不全,就有可能引起反流,轻则出现反流性食管炎,重则误吸到气管,引起气管痉挛,出现哮喘样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