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内脏推拿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从历史到理论
中医推拿中,脏腑推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西方也有类似的技术流派,即内脏筋膜松弛术(Visceral Manipulation)。这两种方法都主要针对腹部器官的手法。那么,东方和西方的内脏推拿有何不同呢?
让我们从历史轨迹开始。脏腑推拿据传由清朝宫廷御医传入民间。相比之下,西方的内脏筋膜松弛术则有成熟的理论体系。Jean-Pierre Barral是该治疗技术的创始人。他曾在1971年治疗一名女患者时发现,增生的组织产生更大机械张力,牵拉周围组织,促成了整体和局部内脏听诊的理论和技术。1974年,Barral毕业于欧洲学校骨伤专业后,主要从事关节手法治疗。在临床整脊治疗中,他开始探索针对胃的手法治疗与背部疼痛之间的关联,这成为内脏松弛治疗手法的雏形。1985年以来,Barral所创始的内脏松弛术发展为全面、成熟的学科体系。
在理论方面,脏腑推拿直接作用于人体腹腔内的脏腑组织器官,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消散病理产物等方式,全面修复和提高损伤的脏腑组织器官机能,使人体气血旺盛、经脉畅通、阴阳平衡。内脏筋膜松弛术则是一种作用于机体解剖学特定位置的轻柔手法治疗,以促使受损的内脏、结缔组织生理活动恢复正常活力、健康状态,促进器官运动,潜在提高器官功能以及身体结构的完整性。两者的功能都超出了肌肉骨骼系统的范围,都有广泛提升整体健康的功能。其适应症除了疼痛之外,对内科疾病(比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疾患也有很好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内脏筋膜松弛术”也验证了中医的“整体观”。比如,针灸时取远端手脚的穴位可以治疗躯干的疾病,内脏筋膜松弛术中应用在躯体上的手法同样可以治疗四肢远端的疾病。相比老中医比较空灵的“经络穴位”理论,源自西方的“内脏筋膜松弛术”则更注重“以精确解剖为基础”的西方特色。
器官运动的理论认为,以筋膜和腹膜为支撑,器官不只是松散地漂浮,而是处于一个有压力的密封系统内,压力将它们紧紧挤在一起;包裹器官的浆膜上有少许滑液,使它们可以滑动、左右移动,或移动至邻近器官。系统内压力赋予器官滑动和小距离移动的能力,这种压力会影响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当一个器官由于异常状态、粘连或错位,不能与其他脏器协调配合,它的运转与其他器官、肌肉、筋膜和骨性结构不和谐,就会造成机体被迫以固定、异常、紧张的模式运转。如肺部周围的组织一旦粘连住,势必会使肋骨运动受到影响,进一步又对脊椎造成不平衡的压力,随着组织愈加粘连,会造成身体其他部分的损伤,脊椎会影响骨盆,骨盆的力线又会影响膝关节,进而踝关节,又会影响如胃、小肠和结肠等空腔脏器的运动可能会受到直接压力、牵拉及扭转的影响,导致刺激和痉挛,进一步带来消化、吸收、排泄障碍,甚至血管和淋巴功能受损,从而造成身体各部分的障碍。
神经分布也非常重要。交感神经是脊神经和内脏器官的传播通路,脊神经又有分支分配到全身各处。神经根的分支同时支配器官和特定的肌肉骨骼区域,通过反馈回路,器官的任何刺激或生理改变会导致该节段水平过敏。例如,肝或胆囊疾病所导致疼痛表现在右肩,腹胀肠鸣产生全腰痛,胃溃疡表现为肩胛骨间痛,肩周炎可以涉及脏层胸膜起源的神经刺激。持续的左坐骨神经或骶髂关节疼痛可以起源于乙状结肠,右膝关节内侧疼痛和不稳定可能由于闭孔神经附近大肠的刺激,而这种肌肉骨骼疼痛和其相关联的功能障碍可能比最初器官的刺激更持久。
最后,关于筋膜,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区域限制都可以表现为其他区域的症状;器官生理功能的改变,如激素影响、疾病或外伤,都会改变其原本位置,深部构造会保护性紧张以至压迫周围血管或邻近器官;创伤通过力的传导也可影响器官和周围组织。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持续或恶化,根本原因可能位于其他地方。例如,颈部问题常常涉及到起源于肺支持韧带到颈椎和上部肋骨等部位的胸膜张力;肝脏周围的韧带可以影响肺的张力;心包支持韧带的扭伤、拉伤常会表现为下颈椎及上胸椎的僵硬及疼痛;盲肠悬韧带紧张可以导致右膝关节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