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口水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小儿流口水,医学上称为流涎,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唾液的分泌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口腔内的局部刺激,二是神经中枢的反射。新生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功能未完全发育,唾液很少。随着婴儿的成长,特别是在3个月大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6至7个月时,乳牙开始萌出,刺激三叉神经,进一步增加口水分泌。由于小儿口腔容量小,无法吞咽或调节口腔内的口水,积累后自然流出。幼儿的脑发育尚未完善,对唾液分泌的抑制能力和吞咽功能较弱,也可能导致流口水。一般来说,1岁后随着脑发育的完善,流涎现象会减少。到了2-3岁时,吞咽功能和中枢神经进一步完善,流口水现象通常消失。如果孩子长大后仍然流口水,可能是病理性流涎,需要进行诊治。病理性流涎可能由神经或内分泌系统发育不良、口腔内炎症、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例如,口腔粘膜发炎时,刺激唾液腺分泌,口水也会增多;感冒、伤风等呼吸不畅时,常用口呼吸,也可能导致流口水;智力发育不全或内分泌系统病变的孩子也可能表现为流口水。对于流涎的孩子,应注意个人卫生,使用干净柔软的手帕或纸巾擦拭口水,并勤换、勤洗衣领和衣襟。保护下颏、前胸皮肤,可垫干净沙布或用围嘴等。如果唇周、下颌及颈部皮肤出现潮红、糜烂甚至脱皮,应常用温水清洗局部,再涂上少许软膏或油剂。睡觉流口水很常见,正常人在睡眠时仍有少量口水分泌出来以滑润口腔黏膜以保护牙齿。特殊情况下,如梦到美味食物,会刺激口水分泌,口水分泌量增多,导致流口水;睡姿不当有时也会引发流口水的现象;或者是有牙龈炎、龋齿,睡觉前饮食酸甜食物、饮酒,都可能出现这个现象,需要寻找原因进行治疗。小儿的口腔随着生长发育而变化。新生儿的口腔内没有牙齿,舌短而宽,两颊部有厚的脂肪层,面部肌肉发育良好,颌骨的粘膜增厚凸起。这些特点有利于吃奶时捉住奶头和协调吸吮动作。婴儿由于牙齿未萌出,牙槽突尚未发育,腭部和口底比较浅。6—7个月时小儿唾液量分泌逐渐增加,而这时期小儿吞咽反射不灵敏,口腔分泌唾液既没牙槽突的阻挡又不会把它咽下。所以,此时小儿常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这时期流口水是一种生理性流涎,无需治疗。随着生长发育,牙齿的萌出,牙槽突逐渐形成腭部慢慢增高,口底渐渐加深,以及有吞咽动作的训练,流口水现象会好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婴儿流涎是病理性的,预示婴儿患了某些疾病。例如,小儿流涎较多且伴有口角破溃发炎的,则属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溃烂,拒食烦躁等,则称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萎缩、咀嚼无力,这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发育不全、痴呆,这是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病理性流涎症需要进行检查治疗,一般来说原发病因消除了,小儿流涎症也会好转或痊愈。由于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因此,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常流口水的孩子,由于唾液经常浸泡下巴等部位的皮肤,也会引起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脱皮。所以,局部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可用柔软质松敷料垫在颈部以接纳吸收流出的口水,并经常更换;经常用温水清洗面部、下颌部及颈部,寒冷季节可涂油脂类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