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发育迟滞: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且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例如,1985年至1990年中国8省市的0岁至14岁儿童中,精神发育迟滞的患病率为1.2%,其中城市的患病率为0.70%,农村的患病率为1.41%。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5年报告中指出,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患病率为3%,中度和重度的患病率分别为0.3%至0.4%。
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颅脑畸形、围产期有害因素等。其中,染色体异常是最常见的遗传因素,例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等。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也可能导致精神发育迟滞。围产期有害因素包括感染、药物、毒物、放射线和电磁波等。
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根据智商(IQ)水平,精神发育迟滞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轻度(50~69)、中度(35~49)、重度(20~34)和极重度(20以下)。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在入学后才被发现,学习困难,学习成绩经常不及格或者留级;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从幼年开始智力和运动发育都明显比正常儿童迟缓,语言发育差;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明显的发育延迟,经过训练最终能学会简单语句,但不能进行有效语言交流;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对危险不会躲避,不认识亲人及周围环境,以原始性的情绪表达需求。
诊断精神发育迟滞需要全面采集病史、进行精神检查和躯体检查,并选择适用于患者的标准化发育量表或智力测验辅助诊断。治疗原则是以教育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教育训练包括文化知识、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药物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例如对半乳糖血症和苯丙酮尿症给予相应饮食治疗,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选用相应药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