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差异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高。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食管癌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国人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西方国家。中国的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排名第六和第四位,特别是在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每年新增的约50万例食管癌患者中,超过一半发生在中国,发病率比西方国家高100倍,而5年生存率仅为15%左右。
其次,中国人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差异和家族聚集现象。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发病率相差500倍,家族史阳性患者占40%。相比之下,西方人群中这两种现象并不明显。
第三,中国人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鳞状细胞癌,占97%,而腺癌不到2%。与此相反,西方人群中以腺癌为主,占80%,鳞状细胞癌仅占20%左右。
第四,中国人食管癌的组织学发生模式是从正常鳞状上皮到各级癌前病变再到早期浸润鳞癌的多阶段演进;而西方人群的发病模式则是从反流性食管炎到Barrett’s食管再到不典型增生最后到早期浸润腺癌。
第五,中国人食管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维生素缺乏和亚硝胺暴露;而西方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肥胖和反流性食管炎,后者引起的Barrett’s食管是西方人群主要的食管癌前病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中Barrett’s食管极少见,瘦人食管鳞癌的风险反而较高。
最后,中国人群的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被认为是“姊妹癌”,二者流行地域一致,环境和遗传因素相似,但与胃远端癌的差异明显。然而,西方国家中这种现象并不常见。近年来,贲门腺癌被西方学者归类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但世界卫生组织至今仍未制定贲门腺癌的独立病理分型标准。
综上所述,中西方食管癌在流行特征、组织学发生和发病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两者在研究策略、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也明显不同。中国学者面临的责任和挑战是降低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