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和易致骨折为特征的退行性病变。该病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其他疾病和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青少年或成人,一般伴有遗传病史,女性多见。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原因主要有四点:在骨转换过程中,骨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坏,骨膜下皮质骨破坏,破骨细胞溶骨所致;机械应力造成的微骨折;骨骼畸形所致的肌肉、韧带受力异常;严重的低骨量衰竭,长期卧床、制动所致;脆性骨折所致。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包括:进食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坚持规律的负重运动,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光照,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嗜烟、酗酒和过量咖啡及含咖啡因的饮料,积极采取措施以预防跌倒。重视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日需量分别为800mg和200IU,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日需量分别为1000mg和400—800IU。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主要遵循补肾益精、补肾益肝、补肾健脾、补肾活血益气等大法。西药治疗包括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骨吸收抑制剂有雌激素替代疗法、降钙素和二磷酸盐;骨形成促进剂有甲状旁腺激素和7-甲基炔诺酮。
此外,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如高压氧、经皮椎体成形术和蛛网膜下腔治疗法等。高压氧治疗缓解疼痛的机制可能与其能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含量、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增强组织新陈代谢和弥散过程、加速酸性代谢产物及致痛物质的排除有关。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指在x线的引导下,局麻后从背部向疼痛病变的椎体插入一根骨水泥穿刺针,向破坏或疏松的椎体中注入一种骨水泥,进行结构加固与重建,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运动、治愈疾病的目的。蛛网膜下腔治疗法是通过电子泵将布比卡因加或者不加丁丙诺非输注到蛛网膜下腔,有效控制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