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诊断、治疗及预防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71肠道病毒引起。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年龄组。其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或轻微不适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都有可能。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发病前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根据症状的不同,手足口病可以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两种类型。
普通病例的特点是发热,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口腔粘膜疹出现较早,初期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
重症病例的特点是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在发病1-5天后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并发症。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能导致死亡,存活病例可能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少数患儿可无发热;(3)若病例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确诊为手足口病:①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CoxA 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 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对于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的患者,应及时就诊、复查进行检测。对于无合并症的患者,可以服用维生素B、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可以肌注丙种球蛋白。对于神经系统受累的危重患儿,需要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压,另外可加用肤塞米片。对于呼吸循环衰竭的危重患儿,需要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能需要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等药物。
总之,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和早期治疗是关键。春末夏初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需要加强院内及家庭双方面的共同防护,尤其是在流行高发季节的监管上做好工作,做好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