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展
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起源于气管、支气管粘膜下腺体的Kulchitsky细胞。该肿瘤由粘液细胞、鳞状细胞及中间型细胞组成,呈实体状、腺状或囊状排列而构成。它占原发性肺癌的0.1%~0.2%,较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恶性程度低。根据组织学类型和超微结构,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可分为高级别和低级别两种类型,前者具有较高的转移潜能。
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发病机制主要与t(11;19)染色体易位和MECT1-MAML2融合基因有关。这种易位产生一个新的融合产物,即MECT1-MAML2,它通过干扰正常Notch信号转导机制,无需任何外源信号,独立激活Notch靶基因和多重cAMP/CREB的转录,从而阻断Notch和CREB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肿瘤形成。此外,MECT1-MAML2融合产物还具有上调EGFR配体双调蛋白的特殊作用。
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包括:发病年龄在3~78岁,50%患者小于30岁,男女发病均等;肿瘤常累及大气道,引起刺激或阻塞症状和体征,如咳嗽、咯血、支气管炎、气喘、发热、胸痛等;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但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伴随表现;支气管镜下表现为腔内外生性肿物,具有无柄的宽基底的息肉样肿物与气管壁相连,肿瘤大小在几毫米至6cm之间,平均为2.2cm。
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胸部X片、CT、支气管镜等手段,支气管镜既可以直接观察到支气管腔内肿瘤,又便于取材活检,是诊断该病比较准确的手段。组织学上,粘液表皮样癌包括由3种细胞组成:粘液细胞、鳞状细胞和中间型细胞。这三种细胞以不同的比例组成不同的形状,包括腺体、小管、囊肿、巢和实性区。根据其细胞成分比例的不同及异型性的差别,临床上可分为3型:低度恶性癌、中分化型(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癌。
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和气管镜下治疗。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化疗不甚敏感。对于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或者外科术后以进一步控制肿瘤发展,放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气管镜下治疗适用于一些病例中,息肉样肿瘤可能表现为完全是管腔内的,可以进行镜下切除。分子靶向治疗也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例如EGFR-TKI治疗和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TSP-1)治疗。
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肿瘤组织分型、肿瘤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手术切缘是否有癌残留、术后并发症、年龄以及患者体能状态等。肿瘤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学分级也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MECT1-MAML2融合基因的存在,也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