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症状、治疗和中医视角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该疾病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障碍。其中,70%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手部静止性震颤在行走时加重。典型的表现是频率为4~6Hz的“搓丸样”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肌强直指的是检查者活动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躯干时可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增加呈现各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为“铅管样强直”。患者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故称“齿轮样强直”。在疾病的早期,有时肌强直不易察觉到,此时可让患者主动活动一侧肢体,被动活动的患侧肢体肌张力会增加。
运动迟缓指动作变慢,始动困难,主动运动丧失。患者的运动幅度会减少,尤其是重复运动时。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运动迟缓可表现在多个方面。面部表情动作减少。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欠清。写字可变慢变小。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可变的笨拙、不灵活。行走的速度变慢,常曳行,手臂摆动幅度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步距变小。因不能主动吞咽至唾液不能咽下而出现流涎。夜间可出现翻身困难。
姿势步态障碍是指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患者行走时常常会越走越快,不易至步,称为慌张步态。”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冻结现象,表现为行走时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能迈步,双足似乎粘在地上,须停顿数秒钟后才能再继续前行或无法再次启动。
除了上述运动症状外,帕金森病患者还可能出现非运动症状,如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疲劳感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中医视角下,帕金森病被归类为“颤证”,与肝有关。针灸和推拿按摩疗法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痉挛、协调肢体运动和减轻病痛。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使80%的病例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可以同时针对多巴类药物的副作用进行治疗,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因此,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以与药物发挥协同疗效,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