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战友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因为错误的认识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急转而下。
那么抗病毒治疗中有哪四大常见误区呢?
1 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
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 会下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
这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私自停药,或没有之前那么重视,造成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DNA会钻入肝细胞核里“扎根”。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毒复制。而由于肝细胞核外面坚韧的膜,病毒的“根”很难被彻底清除。
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 因此,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
2 病毒耐药 ≠ 治疗白做
抗病毒需要长线作战,但是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往往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 HBV DNA 数量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
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
其实这个治疗过程,能够防止反复炎症,从而防止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也能防止肝细胞过度增生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肝癌。
所以,看似“回到原点”的治疗,实际上延缓了肝病的进展。
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患者仍有可能获得恢复。
3 不能停药 ≠ 吃药成瘾
病毒抑制后,停了抗病毒药物之后,病毒可能再度开始复制,并且伴随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人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肝病。
这种情况叫做“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的戒断反应一样。甚至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事实上,毒品导致的成瘾是一种精神依赖,跟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复发的情况完全不同。
4 长期服药 ≠ 终生治疗
“吃上药还能停吗?”
“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
“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
一期目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具体指标包括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病毒DNA下降。
最终目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
只有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停药。
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最终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在“抗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信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有益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