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脑梗发病率居高不下?预防脑梗,注意3点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主治医师张新华
主治医师张新华

“医生,为何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增高的趋势?”


今天去查房的时候,有个老大爷跟我说,他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生提到“近年来我国每年的脑卒中的发病人数高达500万,而脑梗死属于脑卒中的一种”。他对此感觉到比较惊讶,但是又不知道脑梗死的发病率为何居高不下,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其实,我最近这几年也感觉到脑梗死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而且自己在散步的时候,确实也经常遇到一些偏瘫者。虽然偏瘫不一定就是脑梗死造成的,但是不少偏瘫者都是因为脑梗死而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的。为何我国的脑梗死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脑梗死呢?今天就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些问题。

 


1.为何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增高的趋势?


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其实和多种因素有关,具体地总结如下:


老年人数量增加:我们都知道,最近这些年,我国的人均寿命有了明显的增加,这样的话就使得老年人的数量增加。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脑梗死属于一种衰老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的发病率是有明显的增加的。


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就容易在脑血管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血管硬化。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这些斑块可能会在血压忽高忽低、高脂饮食、吃得太饱等情况下脱落,然后随着血液循环流动,当遇到狭窄的脑血管的时候,就可堵塞血管,从而造成脑梗死。


肥胖人数增加: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的温饱都不成问题,而且不少食物都是高糖、高脂、高热量的,这就使得肥胖的人数增加。


当人肥胖以后,就会增加高脂血症的风险。血脂升高以后,本身就会损伤血管,这个时候就会有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后,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属于脑梗死的基础病理改变之一,自然就容易引发脑梗死。


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我们都知道,慢性病包括的疾病是比较多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阻肺等。


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类慢性病本身就会损伤血管,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


就拿高血压来说吧,很多人得了这个疾病以后,都不太重视。血压高的时候就吃点药物,血压不高的时候就不吃药。殊不知,长期血压控制得不理想本身也会损伤脑血管,从而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不良的生活习惯:我国有不少人都有喝酒的习惯,而且烟民的数量也是比较大的。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吃油炸、腌制的食物,很多年轻人喜欢喝饮料、吃快餐、熬夜等。


与此同时,现在的交通工具都比较发达了,大多数人的运动量也减少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本身就会损伤血管。长期这样,就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不体检:其实很多疾病在早期的时候是没有什么症状的,因此我们很难通过症状判断某些疾病,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定期体检。


就拿房颤来说吧,很多老年人都有这种心律失常,而这种心律失常本身就容易导致心脏形成的栓子脱落进入脑部而引发脑梗死。


如果高血压发现得比较早,那就可以尽早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这样可以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2.如何预防脑梗死?


很多人得了脑梗死以后,就可能会出现偏瘫、不能言语、口角歪斜等的症状。我们都知道,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它坏死以后,就很难再恢复如常了。


因此,脑梗死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的症状,就很难彻底恢复正常,所以脑梗死的预防是大于治疗的。预防脑梗死,主要是从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下手,具体的总结如下:


积极控制好慢性病:就目前来说,慢性病是很难被根治的,我们能做的主要是按时吃药+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健康明星计划#


不管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高脂血症,本身都会损伤血管,进而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既然慢性病我们很难根治,那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相关指标达标,这样的话才能很好地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定期体检:目前来说,很多人都没有体检的意识,总觉得体检查不出什么就觉得吃亏。


其实,体检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能及时找到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如果能及时处理这些潜在问题,那就可以大大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以每年体检1~2次。


去除不良的生活习惯:这里说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比如“重口味”饮食、熬夜、运动量不足、吸烟、喝酒等。


在饮食上应该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注意控制食盐、油脂等的摄入。每天吃的食盐应该控制在6g以内,每天摄入的油脂量控制在25~30g之间,尽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炸或者油煎类食物,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运动


平时应该注意坚持运动,运动不仅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舒缓压力、帮助排解不良情绪、控制体重。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明显的效果,每次运动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运动5次。运动的量不能太大,否则会让人变得疲劳,反复会降低免疫力。具体应该选择什么运动方式,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尽量选择有氧运动,比如散步、快走、慢跑等。#健康科普大赛#


长期吸烟、喝酒本身就会加速血管的老化,所以也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应该下定决心戒烟酒。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吃阿司匹林致突发脑出血!医生:服药时记住这3点

吃阿司匹林致突发脑出血!医生:服药时记住这3点

#中年 #老年 #疾病概述 #疾病病因 #合理用药 #心血管内科 #药物治疗
方健
方健
警惕脑梗3大征兆!错过“抢救期”可能瘫痪,甚至死亡

警惕脑梗3大征兆!错过“抢救期”可能瘫痪,甚至死亡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为何中国脑梗患者越来越多?做好这3点胜过补叶酸

为何中国脑梗患者越来越多?做好这3点胜过补叶酸

#概述 #预防 #病因
药师方健
药师方健
心梗和脑梗是怎么发生的?如何预防心梗和脑梗呢?

心梗和脑梗是怎么发生的?如何预防心梗和脑梗呢?

#预防
李建华医生
李建华医生
脑梗来临,有哪些常信号呢?

脑梗来临,有哪些常信号呢?

#康复训练 #患病护理 #全身症状
张新华
张新华
如何有效预防脑出血的问题?医生这3点建议要牢记

如何有效预防脑出血的问题?医生这3点建议要牢记

#预防 #病因 #神经内科
张银刚医生
张银刚医生
喝茶能预防三高?但要注意这几点,喝茶也能预防三高

喝茶能预防三高?但要注意这几点,喝茶也能预防三高

#养生知识 #茶
副主任医师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黄继斌
脑梗的祸根找到了!医生:做好三件事,让你远离脑梗

脑梗的祸根找到了!医生:做好三件事,让你远离脑梗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疾病预防 #保健 #养生知识 #神经内科
方健
方健
“脑梗”患者注意这几种养生方法

“脑梗”患者注意这几种养生方法

#疾病预防 #常见症状 #心血管内科
妇产科童主任
妇产科童主任
脑梗患者吃什么身体恢复快?医生给出建议,要牢记

脑梗患者吃什么身体恢复快?医生给出建议,要牢记

#中年 #老年 #饮食营养 #疾病概述 #患病护理
张新华
张新华
脑梗怎么治疗

脑梗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 #溶血栓药物 #抗凝药物 #中医治疗脑梗塞 #治疗 #溶血栓 #血管扩张 #脑保护剂 #脑保护剂 #脑梗塞康复 #抗凝 #脑梗塞治疗 #脑梗塞 #脑代谢活化剂 #血管扩张药物 #脑代谢活化剂
脑梗的原因和注意事项

脑梗的原因和注意事项

#脑梗 #动脉粥样硬化 #康复训练 #脑梗 #脑梗原因 #康复训练 #生活习惯 #预防脑梗 #高血脂 #高血糖 #脑梗治疗 #高血脂 #高血糖 #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高血压
脑梗塞为什么会失去平衡?

脑梗塞为什么会失去平衡?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偏瘫 #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调养 #脑梗塞 #失去平衡 #脑梗塞 #失去平衡 #康复治疗 #中风 #中风
老年人腹泻不止或致脑梗塞

老年人腹泻不止或致脑梗塞

#中医治疗 #并发症 #中医治疗 #并发症 #分水岭性脑梗塞 #分水岭性脑梗塞 #脑血管疾病 #脑梗塞 #腹泻 #脱水 #脑病科 #老年人健康 #脑梗塞 #腹泻 #脱水 #老年人健康 #中医养生
气温高喝水少易诱发脑梗

气温高喝水少易诱发脑梗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 #糖尿病 #夏季高温 #中老年人 #糖尿病 #高血压 #预防 #脑梗塞预防 #高血压 #脑梗塞 #高血脂 #中暑 #脱水 #高温天气 #高血脂 #脱水 #中暑
脑梗造成的老年痴呆可以恢复吗

脑梗造成的老年痴呆可以恢复吗

#生活方式 #阿尔茨海默病 #日常保养 #阿尔茨海默病 #保养 #脑梗 #脑梗 #老年痴呆 #药物治疗 #老年痴呆症 #治疗
脑梗病人能吃西洋参吗

脑梗病人能吃西洋参吗

#脑梗死 #中药治疗 #脑血栓 #脑血栓 #西洋参 #辨证分型 #西洋参 #辨证分型 #中药 #脑梗
脑梗病人腿肿怎么回事

脑梗病人腿肿怎么回事

#脑梗塞治疗 #科室选择 #脑梗塞治疗 #科室选择 #脑梗塞并发症 #腿肿 #脑梗塞并发症 #脑梗塞 #医院选择 #脑梗塞 #医院选择 #下肢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脑梗患者感冒了怎么办

脑梗患者感冒了怎么办

#物理降温 #脑梗塞抗生素 #脑梗塞静脉输液 #脑梗塞 #感冒 #静脉输液 #日常保养 #脑梗塞物理降温 #脑梗塞日常保养 #脑梗塞药物治疗 #脑梗塞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脑梗塞感冒 #抗生素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脑梗塞发热
脑梗吞咽康复训练方法?

脑梗吞咽康复训练方法?

#家庭护理 #吞咽障碍 #家庭护理 #脑梗塞 #被动锻炼 #脑梗塞 #被动锻炼 #康复训练 #按摩 #上肢锻炼 #康复训练 #按摩 #上肢锻炼 #功能锻炼 #日常生活 #功能锻炼 #日常生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