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主任医师陈晓红
陈晓红,主任医师,土默特左旗人民医院,小儿呼吸科
1 流行病学
1.1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潜伏期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常为1~4 d(平均2 d),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一般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24~48 h即可排出病毒,在发病后24 h内达到高峰。成人和较大年龄儿童一般持续排毒3~8 d(平均5 d),低龄儿童发病时的排毒量与成人无显著差异,但排毒时间更长。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病例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儿童在流感的流行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流感流行季节儿童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通常最高,经常将流感病毒传给家庭成员,或作为传染源带入学校和社区。

2 发病机制 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的靶细胞主要是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 。流感病毒首先通过病毒表面的HA蛋白与宿主上、下呼吸道或肺泡上皮细胞的唾液酸(SAs)结合,然后病毒体进入宿主细胞内质网系统,与内质网解离后释放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vRNP),通过细胞质运输到宿主细胞核。病毒RNA通过宿主细胞翻译系统合成流感病毒的蛋白和RNA,在宿主细胞膜组装成新的病毒体,通过出芽、剪切、释放等过程,形成新的病毒体 。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均有药物的作用靶点 。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其他细胞,包括某些免疫细胞,但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HA抗原只能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产生新的感染性病毒子代。流感病毒感染后1~3 d往往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时期,跟宿主是否具有保护性抗体及自身免疫功能有关,在流感流行时小年龄的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尤为重要。 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后,最初的致病机制包括病毒感染直接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和免疫系统处理流感病毒感染时继发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如果进一步加重,可导致肺组织的严重损伤,甚至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儿童重症流感出现比例较高,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婴幼儿天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儿和儿童鼻部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如过度活化的Toll样受体3(TLR3)或肺巨噬细胞功能异常等,可导致过度的炎性反应、合并细菌感染和宿主细胞能量代谢衰竭。

3 重点人群

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是流感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 。流感所致儿童死亡多见于存在基础疾病儿童,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发育异常、神经肌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病或基因缺陷病、肿瘤、糖尿病等,部分死亡病例无基础疾病,这部分儿童多<5岁,尤其是<2岁儿童 4临床表现及诊断

4.1 临床表现

儿童流感多突然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达39~40 ℃,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儿童消化道症状多于成人,常见于乙型流感。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脓毒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大多数无并发症的流感患儿症状在3~7 d缓解,但咳嗽和体力恢复常需1~2周。

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体温常持续在39 ℃以上,可快速进展为ARDS、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心力衰竭、肾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统并发症和流感相关性脑病或脑炎。合并细菌感染增加流感病死率,常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其他链球菌属细菌。

5 并发症

5.1 肺炎及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炎是流感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于48 h内持续高热或起病2~3 d后体温逐渐升高,常有气促、喘息、发绀、呼吸困难,可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胸片检查早期双肺呈点状或絮状不规则影,后期融合为小片或大片状阴影,可见气漏综合征,可以有塑型性支气管炎表现。

流感肺炎可同时合并其他病毒、支原体等不同病原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是病情严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可出现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也可使哮喘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加重。

5.2 神经系统并发症

包括脑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等。ANE是一种相对少见、危及生命、快速进展的感染后急性脑病,多在流感病毒感染后12~72 h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惊厥,可在24 h内进展至昏迷、脑疝,甚至死亡。血清转氨酶水平不同程度升高,无高氨血症,脑脊液细胞数基本正常,蛋白增高。影像学显示多灶性脑损伤,包括双侧丘脑、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脑干被盖上部和小脑髓质等。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5.3 心脏损伤

部分患儿出现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改变,少数可能发生心肌炎甚至暴发性心肌炎。

5.4 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急性肌炎是流感的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受累肌肉极度压痛,最常见于小腿肌肉,严重病例可出现肌肉肿胀和海绵样变性。血清磷酸肌酸酶显著增高,肌红蛋白升高,可引起肾衰竭。轻微的暂时性肌炎伴肌酸激酶轻度升高较典型急性肌炎更常见。

5.5 其他并发症

中耳炎较常见,有10%~50%的患儿会并发中耳炎,中耳炎的典型发病时间为流感症状出现后3~4 d。肝脏损害多表现为转氨酶异常、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流感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尤以CD4比例降低明显。还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等。重症病例可出现肌酐水平增高,甚至溶血尿毒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等。危重症病例可出现脓毒性休克、噬血细胞综合征,危及生命。

6  实验室检查

6.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反应蛋白(CRP)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总数增高。重症病例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6.2 血生化

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可升高。

6.3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高。ANE典型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升高。6.4 影像学

合并肺炎时可表现为肺内斑片影、磨玻璃影、双侧或多叶段渗出性病灶或实变,少数病例可见胸腔积液。

6.5 病原学检测

流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与鉴定,标本类型包括鼻(咽)拭子、鼻咽吸取物及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标本。

6.5.1 流感病毒抗原和核酸检测

抗原和核酸检测是临床上主要的流感实验室诊断方法。由于抗原检测的敏感性较低,其阴性不能除外流感病毒感染。在流感流行季节,所有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阴性的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建议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虽是流感病例确诊的金标准,但其费时费力,不适合临床中流感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7 诊断标准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7.1 流感样病例

在流感流行季节,出现以下表现:(1)发热,体温≥38 ℃;(2)伴有咳嗽和/或咽痛。

7.2 临床诊断病例

出现上述流感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 d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7.3 确诊病例

流感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1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流感抗原检测阳性;(3)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7.4 重症病例

流感病例出现下列1项或1项以上情况者为重症流感病例:

(1)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增快:5岁以上儿童>30次/min;1~5岁>40次/min;2~12月龄>50次/min;新生儿~2月龄>60次/min;(2)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3)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4)少尿:儿童尿量<0.8 mL/(kg·h),或每日尿量婴幼儿<200 mL/m2,学龄前儿童<300 mL/m2,学龄儿童<400 mL/m2,14岁以上儿童<17 mL/h,或出现急性肾衰竭;(5)合并肺炎;(6)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7)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

7.5 危重病例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呼吸衰竭;(2)ANE;(3)脓毒性休克;(4)多脏器功能不全;(5)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8鉴别诊断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