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养生需有方,冬病夏治莫跟风

京东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京东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三伏天”又要来了,这可谓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不少中医院所正在为患者做三伏贴治疗。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是“冬病夏治”关键时间段,但是对什么样的人需要冬病夏治,什么样的人适合三伏贴,却不甚了解。

重新认识“三伏天”

很多人认为一旦到了三伏天就应该呆着,因为伏有“伏而不动”的意思。

从中医角度来说,并不是人应该不动,而是由于三伏天为一年自然界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阴气被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三伏天”的“伏”是藏伏的意思。

按中医理论来说,到了夏天就应该出汗,通过自然界阳气的激发祛邪防病。

由于现代人科技发达,长时间使用空调、风扇使得人们并不能感受到自然界的正气,自身调控的能力减弱,导致暑热、暑湿难消,身体当中的寒湿之气也不得而出,到了秋冬时节也就更容易发生鼻炎、哮喘、骨关节病等“冬病”。

若要想“治未病”,除了减少开空调的次数、空调的温度不要过低之外,饮食习惯、活动锻炼、精神情志、身心活动等方面都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比如说饮食方面,夏日宜饮用清凉生津之品,如西瓜汁、绿豆粥。

酸性收敛,苦寒降泄,可多吃酸涩乌梅以免暑热过于旺盛伤阴耗津,也可以用苦寒的金银花、苦瓜等以消暑降火。

在运动锻炼上要坚持户外运动,多舒展筋骨,畅达气血的运行。

正确理解“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冬病”是多发于冬季的寒性疾病,比如痹病(骨关节炎等)、哮病、喘证(哮喘等)、鼻鼽(过敏性鼻炎等)等。

不过这里的寒包含了虚寒和实寒。

实寒大多是因为外界寒气侵入人体导致的,而虚寒大多是人身体机能的减弱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等症状,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

“夏治”指的是在夏季阳气生发旺盛之时,通过药物、食物等散去寒气或补助阳气生发,从而预防或治疗“冬病”。

常用方式包括三伏贴、拔罐、针刺、艾灸、中药汤剂等。不管何种疗法,都各有利弊。

“三伏贴”正当时

三伏贴以其方便、易接受的特点,应用较为普遍,通过“三伏贴”疏通经络、刺激腧穴,可根除一些慢性疾病的“根”。

对于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痛经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类疾病、颈肩腰腿疼痛等均有显著效果。

不光是成人能够贴敷,2岁以上儿童也可以,临床对于小儿哮喘、呼吸道反复感染、过敏性鼻炎、季节性感冒有较多的研究。

三伏贴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根据疾病与辩证的不同,穴位与敷贴方药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在初伏取定喘、肺俞、膏肓、天突等穴,在中伏取大椎、风门、膻中、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末伏取大杼、肺俞、肾俞、志室。

颈椎病的患者可以取颈夹脊、大椎、肝俞、肾俞。痛经的治疗中,往往取关元、气海、神阙、肾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

通常三伏贴的贴敷时间每次不超4小时(以不起疱、无明显皮肤瘙痒为度),儿童不超过2小时,在三伏天中的初伏、中伏、末伏的首日各治疗1次,共治疗3次。也有每伏自首日连续贴敷3日的。

常用方药有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时间、方药需根据疾病、证候因人而异,所以特别要注意三伏贴一定要由医师进行贴敷或指导,切不可盲目自行使用。

还要注意贴敷后6-10个小时之内是不可以洗澡的,更不能不能吹风受凉。

● “三伏贴”莫跟风,先看看自己是否适合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三伏贴。

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的人、过敏体质或者瘢痕体质的人、女性经期、孕妇、传染病患者均禁止使用三伏贴。

另外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也要禁用。

如果在适应症内但是处于急性发病期间,或者是体质偏热,也是不能够使用的,这点一定要记牢!

2岁以下婴幼儿因为哭闹的原因不好判断药物的刺激性,需要慎重!

“冬病夏治”不只有三伏贴

“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中药内服和外治。外治包括贴敷、针灸、刮痧、拔罐、做理疗等。

贴敷法最为方便、简单,容易被人接受和掌握,如果贴敷法不能使用的话还可以选择到正规医院进行针灸、刮痧等其他疗法。

艾灸可以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力量比较大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热上加热”更易损耗人体的津液。

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改善微循环,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

习惯内服中药的人可以到中医院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一些汤药。

总之,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合理使用,莫要盲目跟风。

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在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读者交流(3)
最新最热
暂无用户评论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35
3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