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抑郁夺走你的幸福——帮你认识老年抑郁症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案例
 
浑身是病的张大伯,65岁,自己强调胃部不舒服,肚子满胀、消化不良、有时胃痛;浑身不适、乏力、血压不稳定、头还痛、睡眠也不好;消化科就诊,躯体检查:消瘦,未发现明显消化系统疾病,未发现占位性病变。服用了好几个月的治疗胃病的药物,没有什么好转,一个内科医生建议看看精神心理科。

 

精神科医生仔细精神检查发现:心情不好,干什么都没兴趣,有无望、无助、无用想法;甚至有不想活的想法;睡眠不好主要是早醒。


家族史:母亲曾有过投河自杀的行为。


张大伯得了什么病?

 

 

老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60岁后),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以情绪低落、焦虑、思维、行为迟滞和繁多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并且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的倾向,部分病例预后不良。

 

 

目前,老年期抑郁症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开展对老年期抑郁症的防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常见的认识误区

 

患者本人常见误区1:排斥心理

 

多数老年人对抑郁症有较强的排斥心理,把抑郁症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或是痴呆的表现,甚至有的人把患抑郁症看作是自己的道德问题,把抑郁与觉悟低和品行差混为一谈,所以极力否认自己患有抑郁症,生怕老年的声誉被否认,所以对于自己的抑郁状态十分固执,否认是心理问题,拒绝医学干预和社会支持。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不良状态,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调适能力。

 

因此,让老人认识抑郁症的疾病性质,解除他们对抑郁症的种种误解和顾虑,让他们同意接受治疗这是第一步。

 

患者本人常见误区2:曲解心理

 

老人对于接受治疗的认识往往也有许多曲解。有的人顾虑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会把身体搞糟;有的人认为药物有依赖性,用药治疗会导致药瘾;有的人认为抗抑郁治疗与已患躯体疾病的治疗会有冲突;还有的人不相信心理治疗有疗效,以为心理治疗就是规劝和聊天,不管用,其实这些顾虑都是不科学的。

 

临床研究表明,与心理健康者相比,心情抑郁的癌症、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肾病等患者的存活率要低得多,同时抑郁症也会严重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直接影响躯体疾病的康复。患有躯体疾病的老人应该认识到,抑郁症可能是最有灾难性的杀手。

 

 

患者本人常见误区3:轻视心理

 

不少人对老年抑郁症存在轻视心理,认为只不过是不高兴而已,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其实,没有得到积极关注和有效治疗的抑郁症老人,实际上往往已陷入到自杀的危险之中,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人的自杀率要高两倍。其中,老年男性占81%。一项调查表明:老年自杀者中,70%在自杀前一个月内与医生有过接触,39%在死亡前一周内因病看过医生,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抑郁症并未得到识别、诊断及治疗。

 

所以老人的心理疾病应与身体疾病一样得到重视。与年轻人相比,老年患者较少谈论自杀,而是采取行动,所以千万不要等到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到了出现自杀的地步才开始诊治。

 

 

旁人的认识误区1:只是情绪问题,不是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很高。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情绪不好到了一定程度,持续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是抑郁症,就不应该认为是通常的情绪不好,而应该以抑郁症来对待。

 

旁人的认识误区2:老伴去世,悲伤过度,不是得了抑郁症

 

亲人去世后,亲属(居丧者)一定非常痛苦,情绪行为也一定与平常不同,医学上称作居丧反应。居丧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亲属经常向周围人诉说悲伤的心情,会有轻微的负罪感,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死者,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但在2个月内严重症状会消失,会试图重返工作和社会活动,1年内情绪逐渐平稳。

 

而居丧者患的抑郁症是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与居丧反应有多方面不同,抑郁症患者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有罪,会有强烈的无价值感,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这些严重的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与社会活动,这种异常的情绪可持续1年以上。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症当成正常的居丧反应。

 

 

旁人的认识误区3:退休后抑郁,是不适应

 

遇到不如意的生活事件,医学上称作不良生活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开朗、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接受现实,正确面对以后生活;性格不开朗、心理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焦虑情绪。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病前常有家庭矛盾、经济纠纷、身患重病等诱发因素。特别是在离、退休后,由于离开工作岗位,社会活动圈子缩小,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自卑等不良心理,很容易患抑郁症。

 

 

旁人的认识误区4:只是身体不好,没有精神问题

 

有些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主诉最多的是躯体的各种不适,到多家大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但又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因。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体验。遇到这种排除躯体疾病后的患者,经过专科医生的仔细询问,能发现患者内心存在着无愉快感、无兴趣、精力缺乏等抑郁体验。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作隐匿性抑郁症。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躯体不适将缓解。

 

旁人的认识误区5:也就说说,不会真的自杀

 

抑郁症患者长期心情低落,愉快感丧失,觉得自己没用了,没有希望了,生不如死,经常出现自杀观念,自杀企图,甚至有自杀行为。与青壮年患者相比,老年抑郁症患者一旦下决心自杀,意志更加坚定,行为更加隐蔽,自杀的发生率更高。因此,抑郁症患者只要有自杀观念,就必须严加观察,千万不可忽视。

 

 

 

二、识别老年抑郁症的信号

 

 

信号1:性情突变、常常自责

 

如果一个平常性格开朗的老人,突然变得回避人群、懒言少语,并且常常独自哭泣,甚至说自己犯了大罪对不起众人,如果他所说的罪责在旁人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陈年旧事,那么家人就要对这种情况引起注意,及时带老人到专科医院就诊。

 

信号2:总觉得身体这里那里不舒服

 

总觉得身体各部位有不适感,如胃肠道系统不适: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心血管系统不适:心慌、憋气、胸闷、压迫、难受感等;运动系统不适:腰背痛、头颈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经系统不适:全身忽冷忽热、出汗等。

 

这些症状经过各种检查,往往都查不出有什么大问题。

 

信号3: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

 


莫名其妙的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花、子女不能照顾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务、家人会出意外等。这些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情,患者却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甚至自伤、自杀。

 

信号4:觉得脑力减退、精力下降

 

患者会觉得自身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感觉脑子变慢了,什么都记不住。与老年痴呆症不同的是,抑郁症的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记忆力、智能方面的问题,而且随着抑郁症症状的缓解,他们的记忆力、智能能够逐渐恢复。

 

 

 

三、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防治措施

 

1.本病常因受精神刺激或躯体原发病疼痛诱发,故对病人要多给安慰、劝解、疏导和鼓励,帮助其解除精神压力负担;生活上热情照顾,积极治疗其原有病症。

 

2.老年抑郁症常会厌世轻生,要多加监护,严防其自杀。

 

3.鼓励病人多参加文体活动,多听音乐等;减少卧床时间,多交朋友,常谈心互助。

 

4.尽力保持家庭和谐气氛,家庭成员间要多关心、支持,谅解病人。

 

5.尽早陪同病人到医院检查、诊断、治疗。

 

药物治疗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抗抑郁药物治疗和辅助心理治疗。
 

调查显示仅仅有10%~40%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接受了正规的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一般应由专门的医务人员或心理医生进行,家属要积极配合,主要是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给病人安慰、劝解、疏导和鼓励,帮助其解除精神压力负担,提高他们的理解程度和适应能力。

 

 

老年抑郁症
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一起
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老年抑郁症

 

 

 

内容来源

 

本文节选自《别让抑郁夺走你的幸福——帮你认识老年抑郁症》公众号 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

 

特别说明


以上科普知识为赠送内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