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科普:特应性皮炎及其常见的合并症
过敏科普:特应性皮炎及其常见的合并症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以下简称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的皮肤病,可以泛发全身任何部位,当然也包括面部,发生在面部的皮损往往更让人闹心,因为事关颜值的事都不是小事。我们知道,不同时期的特应性皮炎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面部都是AD的好发区域之一,接近一半的成人AD患者有面部皮损,但是单纯发生在面部的AD相对来讲并不常见[1,2]。
又称为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顾名思义其发病机制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机体发生的一系列免疫反应。国内外研究学者公认的FLG基因突变导致FLG分子表达减少及功能改变,进而影响天然保湿因子(NMF)的水平,皮肤脱水会导致皮肤干燥,进而导致瘙痒和表皮屏障的进一步破坏。同时表皮屏障的破坏利于致敏原穿透皮肤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而出现一系列炎症表现。此外,金葡菌感染、食物及环境致敏原及气候等也是诱发和加重AD的重要因素。
既然诊断为特应性皮炎,那么不同部位皮损表现在特定时期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面部也会出现红肿、渗出、干燥、肥厚、苔藓样变等,可发生在面颊、额部、眼周、双唇,同时伴有明显瘙痒、刺痛感或烧灼不适感,部分病人慢性期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保湿防晒可能会留有棕色色素沉着斑。
AD的临床表现呈现多形性,但共同特点是明显的瘙痒,严重的可影响睡眠。其临床过程通常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与成人期。婴儿期好发于头面和四肢伸侧,表面为干燥性红斑,头顶为脂溢性痂皮。儿童期与成人期皮疹则以关节屈侧、颈部等部位为主的亚急性和慢性肥厚性苔藓化皮炎为主要表现。AD缓解期皮疹常局限于敏感部位而易被漏诊,如眼睑皮炎、唇炎、耳廓皮炎及外阴湿疹等均是AD的好发部位。
特应性皮炎是特应性进程在皮肤的表现,该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系统评估,可伴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咳嗽甚至哮喘等。特应性进程中各个系统发生时间不同,通常皮肤症状发生较早,随着患儿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可于一岁后有明显改善。但也有部分晚发型AD,可在6岁左右发病,反复发作至青春期后甚至少部分持续终生。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阶梯式治疗模式,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AD患者,治疗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保湿护肤,避免刺激,识别和寻找特定的诱因是皮肤干燥患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不同严重程度的AD患者的最基础治疗;轻中度的AD都能使用钙调磷酸酶制剂类或激素类外用药物进行治疗,还有如抗组胺药口服等;重度患者以系统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外用药物治疗。系统治疗包括传统的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抱素等,及中药类制剂如雷公藤及复方甘草酸苷等。近几年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的成功率,同时规避了免疫抑制治疗的不良反应,针对性地抑制特应性皮炎发生的2型炎症机制。
治疗主要根据患者不同时期、不同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用药。但最基础的就是保湿防晒润肤,注意改善周围环境,避免接触可能的致敏原等,配合外用药膏,如皮损及瘙痒控制不好,必要时需加一些口服药,如氯雷他定片。因面部皮肤相对比较薄嫩,药物吸收率较高,所以一般会选择弱性或中效激素类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面部皮损控制后,可以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PDE4抑制剂长期主动维持治疗,尽可能较少病情复发或加重。但对于那些中重度AD,只外用药膏显然是不行的,就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因为特应性皮炎就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所以治疗周期比较长,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也会相应升高,这就需要寻找一些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替代治疗。近年来,部分炎症性疾病迎来了生物制剂的时代,所以生物制剂对AD治疗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但有少部分患者在生物制剂治疗后反而诱发了面部红斑,导致后期治疗难度升高。2021年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上,一项研究显示了JAK抑制剂对头颈部AD的治疗效果优于生物制剂,这或许会成为未来治疗面部AD的一种选择。
AD患者的护理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加强润肤,修复皮肤屏障;(2)注意清洁,AD患者切忌不洗澡或者沐浴时不使用沐浴露,应当每周使用2-3次弱酸性沐浴产品;(3)避免环境温度过热,避免穿太多衣物,衣物宜选用纯棉制品,避免易致敏的羊毛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