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便
大便从我们的身体中来,经常观察大便的外形,会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胃肠道。
正常的大便含水分很高,约为 70%左右,一般不超过便总重量的 85%。便里水分的含量决定了其外形。健康的大便应该为圆柱形,长 10~20 厘米,直径 2~4 厘米。
当消化道有各种不同的疾病时,大便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改变。从便的外形看,可分为成形便(排到便器中仍保持固定形态)水样便、硬便(常呈粒状,常形容为羊粪状)、蛋花样便和黏液脓血便(排出很多如鼻涕样黏液覆于粪便表面,甚至全为黏液)等。
硬便
(1 )硬便:便秘时,由于大便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水分被吸收的比较多,大便就会变得又干又硬,有时候,大便会又粗又长,有时候,会变成羊粪一样。
蛋花汤样便
(2 )蛋花汤样便:多见于小儿,患有秋季腹泻、中毒性消化不良时,排出消化不良的奶块把大便摆弄成了“蛋花汤”,缺少臭味,有时还会带点绿色。
黏液脓血便
(3 )黏液脓血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等患者,病人的大便中常含有黏液、少量脓和血。患有细菌性痢疾时,病人每天排便可达十几次到几十次,便前常有阵发性肚子痛,每次排便量很少,但便后总有排不干尽的感觉,“里急后重”就是这个意思。
果酱样便
(4 )果酱样便:当结肠钻进了很多小小的阿米巴寄生虫时,肠黏膜被阿米巴分泌的溶组织酶破坏而大量坏死和出血,使便呈“果酱样",量多而伴有恶臭。
细条状便
(5 )细条状便:扁平的带状长条状便便往往提示肠管下端狭窄,如直肠癌或直肠、肛门狭窄。
水样便
(6 )水样便:就是我们常说的拉稀。一些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时,大量水分伴随着不完全消化的食物一同排出,使便呈水样或稀粥样。
便血
(7 )便血。 常见的有痔疮、肛裂、结肠息肉、大肠炎症性疾病、肠道血管病变,甚至在胃、十二指肠出血时,如果出血多、肠蠕动又快时也可表现为便血。在这些原因中,成人最常见的原因是痔出血,儿童最常见的则是息肉出血。
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常见的胃肠出血性疾病的便血特点。
①胃、食管疾病所致的便血:当胃和食管大量出血时,有可能会出现便血的情况。便血的颜色有些发黑而非鲜红色。
痔的便血:常是鲜红色的,不与便便相混,而是附于便便表面;也可表现为大便前后的滴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多在排便特别是便秘时发生。
②肛裂的便血:便血量较少,多只在便纸上发现,也可出现排便时滴血;大便时可伴有肛门剧痛,以至病人不敢排便。
③息肉的便血:大便时无不适感,粪质正常,血常附于粪块表面或是便后滴血,多见于儿童。
④大肠炎症性便血:可有急性、慢性之分,除了大便次数和性状改变外,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症状,如腹痛、腹泻、全身乏力等。
⑤大肠癌便血:表现为持续性、慢性带黏液血便,和粪便混在一起,而且便意频频,有时却只排出一些血或黏液而无粪便。如果癌肿离肛门越远,便血发生率就越低,直肠癌约 80%有便血,而盲肠癌发生便血的概率则为 30%。
以上就是关于的大便的讲解,如果有排便异常还是建议医院就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