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怎么吃更营养?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研究表明,良好的营养状态直接关系到病人抗肿瘤治疗的效果,营养良好的肿瘤病人生存期明显长于营养不良的病人。此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沈琳教授团队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文章指出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治疗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可显著延长晚期食管及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11.9个月vs 14.8个月),显著降低32%死亡风险。最新文献证据显示肿瘤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0%-80%,中度及重度营养不良占58.2%。20%的肿瘤病人直接死于营养不良的各种并发症。可见营养治疗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个体化的饮食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的总体营养状况,防止营养不良及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增强肿瘤病人的体质、改善生存质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注意到很多肿瘤病人却陷入了以下常见的一些饮食误区,导致体质严重下降,抗肿瘤治疗不能正常进行。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发物”不能吃:很多肿瘤病人认为海鲜、鸡肉、羊肉等都是“发物”,会引起肿瘤疯长,坚决不能吃。事实上,这些食物含有优质的动物蛋白,适当进食对于预防营养不良有很大好处。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适当营养支持会促进肿瘤生长。相反,如果忌口的食物太多,长期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肿瘤细胞会掠夺正常细胞的营养,消耗机体自身组织能量。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导致病人体质明显下降,用药后副反应更大,不能很好地接受各种抗肿瘤治疗。
2、相信昂贵的补品:很多肿瘤病人盲目相信各种保健品,比如价格昂贵的冬虫夏草,灵芝孢子粉等,甚至各种名中医的中药汤剂,并在短期内大量食用,最后导致肝肾功能异常,影响抗肿瘤治疗如放疗,化疗及手术等如期进行。因此,我们建议最好在临床营养师的专业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状况,比如身高、体重、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日常饮食或特殊医疗食品(比如免疫营养素,富含丰富的核苷酸、精氨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益生菌等等),综合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
3、自己没有营养问题:肿瘤细胞快速增殖过程中需要大量营养,因此常导致肌肉及脂肪过度分解。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产生损害,引起恶心 呕吐、乏力、便秘、 腹泻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身体营养状况。很多肿瘤病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周围大多数肿瘤病人都是类似的情况,自己并没有营养问题,不需要特别注意,更觉得没必要特别处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营养治疗无论是对于术后肿瘤病人的尽早康复,还是中晚期肿瘤病人的长期抗肿瘤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有专门的营养筛查和营养评估量表,比如NRS 2002,SGA,PG-SGA,MNA量表等等,用于衡量病人是不是存在营养风险以及营养不良,并且对其程度进行仔细区分。此外,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膳食指导和营养教育指南,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CSCO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和《肿瘤免疫与营养》等等,可以供平时参考阅读。鉴于营养不良的高发生率,肿瘤病人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营养状态的综合评估,对大多数病人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以维持或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4、喝汤能补充营养:“营养都在汤里”是一种比较根深蒂固的大众化的观点,很多老百姓都觉得如果生病了,要多煲些肉汤鱼汤补充营养,应该多喝汤汤水水。然而营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发现,肉汤中所含蛋白质不足总体肉的10%,并且大部分为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绝大部分营养素特别是蛋白质仍在肉里。只喝汤会导致蛋白质缺乏,尿酸高。所以,建议要想多补充营养,应将汤和肉一起吃,这样才更为全面。此外,在多些温补的炖汤基础上,适当摄入蛋白质丰富的蛋、奶、鱼、肉、豆类及坚果等,增加摄入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薯类、菌菇、粗粮、苹果、梨;食物尽量多样化,注意荤素搭配,每周不少于30种植物类食物;避免腌制、烧烤及生冷食物;适度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每天饮水量,一般不少于1500ml(肾功能异常或者心功能不全者应酌情考虑)。
总体来说,营养状态对肿瘤病人在整个治疗期及康复期都非常重要,肿瘤营养不良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病人摄入减少、吸收不良、代谢失衡等等,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与传统饮食相比,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可改善营养摄入、维持体重等,甚至有生存获益。多数肿瘤病人通过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可以满足营养需求,少数肿瘤病人可能需要加用孕激素类药物、PPI药物和胃粘膜保护剂,还有部分肿瘤病人可能需要加用肠内营养、管饲等等。临床上,我们建议每一个肿瘤病人都应在肿瘤专科医生和临床营养师的帮助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及营养治疗方案,以增加骨骼肌肌肉量、维持体能状态、改善营养状况、降低治疗过程中药物剂量减低或治疗中断的风险。通过这些措施,帮助肿瘤病人尽可能提高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减少治疗副反应和并发症、降低医疗花费、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