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坐”出来的

民间有一句笑话;工作不突出,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的椎间盘从你上幼儿园那天起,进入小学更不用说了,每一位老师要求每一个小朋友都做一个乖乖囡,坐在矮凳上,两只小手放在桌子上,从那时候起,也就是说你的椎间盘可能已经在退变的门前原地踏步了。

你可能不知道,国外文献报道在20岁左右腰椎间盘就出现退行性改变,是人体最早出现退行性变的组织。

椎间盘突出是建立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其实从医学角度来说椎间盘突出不过是退变的表现之一)

椎间盘退变不是病,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过退变后的椎间盘避震功能下降。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引起椎间盘突出的因是什么?

总结临床经验是每一个医师的必修课。总结三十年来童氏精准无创介入治疗数万例的临床病例,发现引起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70-80%左右与职业及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久坐,坐姿不良

也就是说椎间盘突出是坐出来;

避震 是腰椎间盘主要功能,

一方面椎间盘承受着人体自身重量,

另一方面,椎间盘在人体在活动,运动时候可以起到缓冲和传导对脊柱的各种压力和冲击力。

各种不同的姿势,体位给椎间盘的压力

是不同的(见下图)

压力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图的红线是椎间盘承受压力异常,绿   线显示正常

三种原因会造成椎间盘避震功能下降,

1,坐;(红绿线显示压力处在边界线上)

2,久坐;

3,不良的坐姿;

一,坐 

爬行动物很少有椎间盘突出,这是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不管白天还是夜晚,静卧还是活动,动物的脊柱与地面始终是平行,因此,给椎间盘的压力比较小。

而人类的生活方式明显不同于爬行动物,生活中常用的有躺、站、坐三种正确姿势,

这个三种姿势中人类最常用的姿势 也是对椎间盘产生的压力最大 坐(见上图)

正确体位和椎间盘正常工作量(承受压力);

1,仰卧=25

2,侧卧=75,

3,站直=100

4,坐直=140

140是腰椎间盘承受压力的红线

能够超过压力红线的常见原因;

1,坐时

2,坐姿

二,坐时(请问您每天坐多久?)

正常成年人椎间盘高度约9m m,

国外文献报导;

腰椎间盘持续受力超过60分钟,椎间盘

的承受压力能力下降,会引起椎间盘高度下降, 

椎间隙出现狭窄 

改变体位后,椎间盘高度恢复。由此看见坐的时间对椎间盘影响很大

请问你坐的时间是否每一次持续超过60分钟

       是( ?)           否( ?)

三,坐姿

请问你坐姿是否习惯性前倾?

从上图看;前倾的红线均超过140

前倾坐姿会给椎间盘纤维环过度压力。

了解一下椎间盘解剖;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软骨终板组成。

椎间盘模样好像一个煮熟的鸡蛋,横着切  开后看见中央黄色的蛋黄(髓核)和周围白色的厚度不均匀蛋白,(纤维环),

1,髓核;

髓核-好像乳胶床垫,起着支撑和传导压力

作用。

髓核受压后为了应变可以出现变形,但是不

会被压缩。

髓核好像滚珠一样,随着人体姿体位的改变而滚动

髓核滚动方向与人体弯腰方向是相反的;

身体向前弯腰,髓核向后方滚动

身体向后弯腰,髓核向前方滚动

身体向左侧弯腰,髓核向右侧滚动

身体向右侧弯腰,髓核向左侧滚动

2,纤维环

纤维环分成内中外三层,各层呈30度角紧密粘合在一起紧紧包裹着髓核

纤维环的作用是起着限制髓核的活动。

纤维环紧紧地厚度不均匀包裹着髓核。

椎间盘前方(腹部)纤维环的最厚,

椎间盘后方(背部)纤维环最薄,

椎间盘后方(背部)纤维环最薄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当你身体前倾,两个椎体前方变窄。后方增宽,椎间隙出现前窄后宽的状态,于是椎间盘内的髓核被挤压向后方纤维环最薄弱之处滚动。

这也是为什么椎间盘突出向后方突出的原因

腰椎间盘压力超负荷工作有三条红线

第1条  坐使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处在正常与负荷的零界点

第2条  坐(站立)姿前倾(上图红线)让椎间盘压力超负荷大于140

第3条  坐姿时间持续保持60分钟以上,腰

椎间盘持续受压,高度会低于正常9mm。

超过压力的红线会造成椎间盘疲劳,容易出现退行性改变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因;久坐+前倾坐(站)姿

椎间盘承受不了持久的过度压力,出现退行性改变,

果;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

退变椎间盘承受不了过度压力,纤维环出现撕裂口

高速公路上常见爆胎是那些超载+车胎老化的车辆

腰椎间盘长期处在超负荷状态同时也连带造成椎体,小关节间隙,韧带,肌肉神经等的疲劳,稳定性降低,久而久之上述组织同时出现退行性改变-脊柱出现退行性改变

 

(图1: 具有良好承重性、富含水分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起到了内支架的作用,帮助外围的纤维环起到承受自身重量的作用。这种协同作用使椎间盘能承受持续高强度的应力。)

(图2: 椎间盘退变时,髓核失去其内压,导致纤维环陷、弯曲、松弛)

(上面二幅图像转载人民军医出版社MRI OF DEGENERATIVE GDISEASE OF THE SPINE脊柱退行性疾病MRI图谱-主译梁裕 陆勇)

椎间盘突出是可以预防的

如何科学的预防是重点,

网上铺天盖地的锻炼及预防方法,如果不恰当使用,会使腰腿痛症状越做越痛

(个人认为应该从椎间盘动力学角度去预防)

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坐姿

1,坐,每次不超过45分钟

2,坐,45分钟后改变一下姿势体位

3,坐,尽量不要前倾

4,坐,背紧贴椅背,减轻腰部压力

5,坐,尽量不选择矮凳和沙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L5S1椎间盘突出如何缓解?

L5S1椎间盘突出如何缓解?

#概述 #骨科 #未成年 #成年人
医联媒体
医联媒体
导致前列腺增生的祸根是啥?

导致前列腺增生的祸根是啥?

#男性健康 #疾病检查 #疾病病因 #疾病诊断
好孕好育
好孕好育
慢性肾损害的病因有哪些?

慢性肾损害的病因有哪些?

#病因 #肾病内科
医联媒体
医联媒体
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痣怎么区别?

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痣怎么区别?

#检查 #病因 #诊断
医联媒体
医联媒体
外阴长痘痘疼怎么回事?

外阴长痘痘疼怎么回事?

#女性健康 #病因 #妇科症状
医联媒体
医联媒体
胆结石肚子胀气原因

胆结石肚子胀气原因

#饮食 #概述 #病因 #腰腹部症状
医联媒体
医联媒体
「拔一根,长七根」,白头发越长越多的原因是什么?

「拔一根,长七根」,白头发越长越多的原因是什么?

#疾病病因 #患病护理 #护发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3种食物,是便秘的“祸首”

3种食物,是便秘的“祸首”

#疾病预防 #疾病病因 #一般治疗
白芷养生
白芷养生
失眠祸根找到了!身体缺乏这3种营养素预警

失眠祸根找到了!身体缺乏这3种营养素预警

#疾病病因 #常见症状 #营养治疗
陈晓斌医生
陈晓斌医生
咳嗽右下腹痛的治疗方法

咳嗽右下腹痛的治疗方法

#概述 #病因 #腰腹部症状
医联媒体
医联媒体
腰椎间盘突出怕冷吗

腰椎间盘突出怕冷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 #肌肉痉挛 #炎症反应 #腰椎间盘突出 #腰痛 #饮食调理 #腰椎间盘突出 #腰痛 #保暖 #饮食调理 #腰部疼痛 #腰部保暖 #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
腰腿痛治疗要从病因入手

腰腿痛治疗要从病因入手

#腰腿痛 #姿势 #腰腿痛治疗 #手术治疗 #腰背肌 #手术治疗 #腰背肌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治疗 #保暖 #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治疗 #保暖 #姿势矫正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
轻度腰椎间盘突出怎么办

轻度腰椎间盘突出怎么办

#腰椎间盘突出 #药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治疗 #热敷 #外贴法 #按摩 #外贴法 #按摩 #药物 #日常保养 #热敷法 #骨科 #骨科 #腰椎疼痛
小腿肌肉疼痛怎么治疗

小腿肌肉疼痛怎么治疗

#小腿肌肉疼痛 #小腿肌肉疼痛 #锻炼 #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 #坐骨神经痛 #饮食 #预防 #腰椎疾病 #物理治疗 #日常保养 #物理治疗 #日常保养
坐骨神经痛什么原因引起

坐骨神经痛什么原因引起

#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 #疼痛治疗 #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 #疼痛治疗 #治疗方法 #症状 #物理治疗 #康复科 #物理治疗 #康复科 #日常保养 #疾病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预防及注意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预防及注意

#腰椎间盘突出 #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 #腰痛 #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骨科 #骨科 #腰肌劳损 #腰背肌肉锻炼 #腰肌劳损 #腰背肌肉锻炼 #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怎么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怎么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理疗 #治疗 #理疗 #药物 #药物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 #日常保养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与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与治疗

#腰腿疼痛 #营养神经药物 #腰腿疼痛 #腰部锻炼 #磁共振检查 #止痛药 #止痛药 #甲钴胺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 #腰部保养
腰椎间盘突出做完微创手术要卧床休息多久

腰椎间盘突出做完微创手术要卧床休息多久

#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护理 #卧床休息 #康复 #卧床休息 #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科 #骨科
腰椎间盘脱出能回缩吗

腰椎间盘脱出能回缩吗

#髓核 #腰痛 #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腰椎间盘脱出 #纤维环 #腰椎间盘脱出 #髓核脱出 #腰背肌肉锻炼 #纤维环破裂
腰椎间盘突出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