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AD)能根治吗?AD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皮肤病,伴有显著的皮肤干燥和瘙痒,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反复发作的瘙痒、皮损导致患者睡眠变差、工作效率降低、抑郁焦虑,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3。很多人想着“这病如果能根治就好了”,有些人为了“断根”不断地寻求中医西医治疗,甚至还会寻找偏方秘方,但AD能根治吗?AD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本期内容为您详细介绍AD的治疗现状。
AD 尚无法根治,但通过积极治疗可稳定病情
近20年来,AD患病率迅速增加,在非致命性皮肤疾病负担中排名第一4,全球约有2.3亿人群深受其扰5。虽然AD疾病负担较重,患者治疗需求较高,但AD确实还不能根治,因为AD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皮肤功能障碍等原因有关,而这些可能引起AD的原因很难通过某种治疗方法去除。但是,经过积极的外用药物或系统治疗后,通常可以阻断或延缓疾病发生发展的进程,使疾病长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达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表1 AD常用治疗药物和使用注意事项6
AD 常用药物分类 |
具体药物 |
使用注意事项 |
外用糖皮质激素(TCS) |
超强效: 0.1% 氟轻松乳膏、0.05%氯倍他索乳膏等; 强效: 0.05% 卤米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0.25%去羟米松软膏剂及乳膏等; 中效: 0.05%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0.1%糠酸莫米松乳膏、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0.1%曲安奈德乳膏等; 弱效: 氢化可的松乳膏、0.05%地奈德乳膏/软膏等 |
初治时应选用足够强度的制剂,以求在数天内迅速控制炎症,炎症控制后逐渐过渡到中弱效 TCS或TCI; 面颈部及皱褶部位 推荐短期使用中弱效TCS; 要注意长期大面积使TCS可能导致皮肤萎缩和系统不良反应 |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 |
他克莫司、吡美莫司 |
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烧灼和刺激感; 部分患者(特别是急性期时)不能耐受药物刺激反应,建议先用TCS控制急性症状后,转换为TCI维持治疗; |
外用磷酸二酯酶4(PDE ⁃ 4 )抑制剂 |
克立硼罗 |
适用于3月龄及以上轻度至中度AD患者的治疗 |
口服抗组胺药 |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
用于AD瘙痒的辅助治疗 可能有嗜睡、影响认知等副作用,尤其是第一代抗组胺药 |
免疫抑制剂 |
甲氨蝶呤、环孢素、硫唑嘌呤等 |
长期使用不良反应严重,环孢素疗程建议不超过2年 期间需严密监测肝肾功能和血象 |
生物制剂 |
度普利尤单抗 |
配合外用药物及保湿剂可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发生结膜炎 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需做好乙肝结核等相关检查 |
JAK 抑制剂 |
乌帕替尼,阿布昔替尼 |
口服用药,方便快捷 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需做好乙肝结核等相应检查 |
既然不能根治,那可以治到什么程度呢?
虽然AD无法根治,但以目前的治疗水平来说,是可以实现疾病的长期控制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指出,AD的整体治疗目标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减少或减轻合并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正规和良好的治疗及疾病管理可使AD症状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患者可享受正常生活 6。
针对使用系统治疗的中重度AD患者,我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药物达标治疗专家指导建议》提出了更具体的治疗目标,要求短期(2-12周)目标实现2周瘙痒缓解、4-12周瘙痒、皮损及生活质量持续改善。长期(6-12个月)目标为预防复发,维持疾病长期控制 7。生物制剂和JAK抑制剂作为新型治疗药物,可安全有效治疗中重度AD,研究显示,JAK抑制剂治疗1天即可缓解瘙痒8,治疗2周有近一半的患者实现皮损大部分清除(EASI75)9,治疗1年能稳定维持较高疗效10,助力AD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虽然AD无法根治,但目前治疗AD的药物众多,可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需求。对于中重度患者,临床也更为重视,提出了更具体的治疗目标,JAK抑制剂等新型药物可快速缓解瘙痒,强效清除皮损,长期治疗可维持稳定疗效。总之,AD患者只要采取积极正规的治疗方式,便可以实现AD症状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患者可享受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Patel KR,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topic dermatitis,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Am Acad Dermatol. 2019 Feb;80(2):402-410.
2.Zuberbier T, et al. Patient perspectiv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6 Jul;118(1):226-32.
3.Chrostowska-Plak D, et al. Clinical aspects of itch in adult atopic dermatitis patients[J]. Acta Derm Venereol. 2009;89(4):379-83.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特应性皮炎的全程管理共识[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1):5-15.
5.Weidinger S, et al. Atopic dermatitis[J]. Nat Rev Dis Primers. 2018 Jun 21;4(1):1.
6.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2):81-88.
7.赵作涛,高兴华.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药物达标治疗专家指导建议[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36(8):855-864.
8.Guttman-Yassky E, et al. Once-daily upadacitinib versus placebo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Measure Up 1 and Measure Up 2): results from two replicate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s[J]. Lancet. 2021 Jun 5;397(10290):2151-2168.
9.Blauvelt 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padacitinib vs Dupilumab in Adul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Dermatol. 2021 Sep 1;157(9):1047-1055.
10.Simpson EL,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padacitinib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Analysis of Follow-up Data From the Measure Up 1 and Measure Up 2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JAMA Dermatol. 2022 Apr 1;158(4):40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