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icon
0
0
0

你确定你是异性恋吗,有多确定?

i京东健康聊心理·一个深度有趣实用的心理科普平台。
i京东健康聊心理
一个深度有趣实用的心理科普平台。

“我又不服输,就亲了她。”

“很奇妙的感觉,很难描述,只记得她嘴唇很软有些凉,而我的心跳得特别快。”

“我是喜欢上她了吗?可我明明是直女哎。”

前些日子,我的好友向我倾诉,说在一场酒局上玩大冒险输了,被罚要吻在场的一个人。

她不情愿亲男生,就选了自己多年的好闺蜜。

没想到小小的游戏,令她体会到了强烈的异样感受。

这位二十来年的“铁直女”一下子慌了神。

图片来源:《情歌》

01| 一个吻带来的感觉, 一定和性取向有关吗?

“我是弯了吗?!”

先别急。

一个吻带来的感觉,不一定就和性取向有关。

图片来源:《阿黛尔的生活》

心理学家Mehrabian 和 Russell 提出的“刺激-评价-反应”模型认为:

环境刺激会引发个体的情绪评价,进而导致相应的行为反应。

酒局内,变化的灯光、嘈杂的声音、众人浮夸的表情动作,再加上那一点点酒精催化,很容易让人进入亢奋、冲动的情绪状态。

给那个吻增添很多平日未曾体验到的“陌生”感受:

可能是小小地违反了世俗道德框架的刺激;

也可能是短暂地从压抑生活中跳脱出来的某种自由。

就像张爱玲的小说《封锁》里的男女主角,在狭小的电车里,违抗了社会规范和世俗伦理、构建了某种“瞬时”的情愫,然后在封锁结束后黯然消退。

“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这一吻,便是仲夏夜里不近情理的一场梦。

美好,却当不得真。

02| 性取向的探索, 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课题

那如果是日日夜夜都想要和她在一起呢?

我是不是可以确诊“弯”了?

在纠结“弯”没“弯”之前,我们得先聊明白「性取向」到底是什么。

(建议收藏,这可能是史上最全面的解释了。)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PA)上的文献定义:

性取向是指对同性、异性或不仅限于一个性别的人具有持久的情感、浪漫吸引力和/或性吸引力模式。

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 性吸引,即对他人身体有想法,有想发生性行为的欲望;

  • 浪漫吸引,即希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链接或依恋关系。

一个人在这两方面对于他者的倾向,便是性取向。

这两者既可独占其一,也可兼而有之。

当一个人被同性“性吸引”时(很馋哥哥/姐姐的身体),他们对自己的性取向一般会有比较清醒的认知。

而很多人之所以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困惑,往往是因为对对方明明没有产生性欲,却被强大的浪漫吸引俘获。

以女孩子为例,闺蜜可能远比男生更为贴心:

她会弯腰帮我系鞋带,会把剥好的小龙虾递给我;

当我送给她自己喜欢的糖时,她会表现得特别开心;

当我因为学历而感到自卑时,她会在旁边不屑地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看学历”。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当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连接。

那个人给予了我们“关心”与“尊重”,满足了我们情感上的需求,也让我们不自觉地对其产生了依恋。

或者说,产生了“爱”。

图片来源:小红书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

如果我对同性存在浪漫吸引或性吸引,我就一定是同性恋了吗?

依然不一定。

性取向不是“非直就弯”那么简单的。 

性研究专家Kinsey认为:

性取向是一个连续体,而不仅限于异性恋或同性恋取向。

并由此创建了著名的Kinsey性欲谱

0级:只被异性吸引,只存在异性恋行为;

1级:以异性恋为主,但略微倾向于被同性吸引或从事同性恋行为;

2级:主要是异性恋,但有一定的倾向被同性吸引或从事同性恋行为;

3级:异性恋和同性恋的行为或吸引力均等;

4级:主要是同性恋,但有一定的倾向被异性吸引或从事异性恋行为;

5级:以同性恋为主,但略微倾向于被异性吸引或从事异性恋行为;

6级:只被同性吸引,只存在同性恋行为。

图片来源:Escala de Kinsey o los siete comportamientos sexuales

 

其中,1级和5级是偶发性同/异性恋,2-4级为双性恋,只有0级和6级是完全的同/异性恋。

性向的复杂和多元,就像光谱上不同颜色的光,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而这样一个过程,本就是漫长而曲折的。

 

获得第76届戛纳电影节“酷儿金棕榈奖”的影片《怪物》中,小男孩星川常年因为“女孩子气”的性格遭到校园欺凌,同班同学麦野看不下去,偷偷地转移同学们的注意力来帮助星川。

图片来源:《怪物》

两名少年就此成为了“地下朋友”。

周末骑着自行车穿越荒地,一起布置各色的星球装饰,将废弃的火车厢改造成两人专属的秘密基地;

互相将对方的名字写成“藏头诗”,偷偷埋在学校的作文里。

就这样,一种懵懂美好的情愫悄悄生根发芽了。

图片来源:《怪物》

一次,星川摔伤了脚,麦野在为其包扎时听闻了对方将要转学。

巨大的失落感和对分离的恐惧驱使两人抱在了一起,互相慰藉。

然而,星川若有若无的鼻息和身体炽热的温度,让麦野出现了生理反应。

麦野吓坏了,他害怕变成父母眼里的“怪物”,于是一把推开了星川。

两个男孩就这样在情感和身体的变化中缓缓理解着自我,也艰难地对抗着世俗的偏见。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回答:

“这不是一部专门针对LGBTQ的作品,而是描写少年内心矛盾的故事。在谁的心中都有可能发生吧。”

性取向的探索,本质就是对于自己情感和生理的审视。

它不止发生在所谓“性少数群体”身上,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课题。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对于同性产生了别样的情愫,请先不要急于给自己打上标签。

任何性向的探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尝试记录下来自己的情绪变化:

随着不同场景变化,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是对其他同性也会感兴趣,还是独对一个人感兴趣?

给自己一点时间,或许能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

图片来源:《怪物》

03| 要勇敢,也要保护自己

在《怪物》的世界观里,同性恋是种病。

星川的单亲父亲骂他是“猪脑”;

周围的人觉得“猪脑”会传染;

而麦野的母亲则一心希望他可以结婚生子,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在我们的世界里,同性恋或其他性向同样曾被认为是精神障碍。 

但如今,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的定义,同性恋是指:

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和性爱行为;

对异性缺乏或减弱性爱倾向,也可有正常的性行为。

同性恋,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它只是一种正常的选择而已。

我知道,就在我们身边,仍然有不少人对于同性恋抱有深刻的偏见,甚至许多人谈起同性恋就觉得“让人恶心”。

根深蒂固的传统认知让同性恋被划为异类,也被定义为是违背社会价值观的,是不应该被理解和支持的。

但其实,这是一种“对多元性文化共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非理性排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性取向都被认为“不用说”也“不该说”,但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只要不说,就是不存在的”。

所幸,仍有很多人在为此努力着,我们也看到整个环境真的在不断变好。

文章最后。

如果你很幸运,身边的人都很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那我希望你可以勇敢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

但如果你不幸,曾被周遭充斥着的恶意攻击过,那我希望你可以先保护好自己。

因为唯有自己,才能及时地援助自己。

图片来源:《爱你,西蒙》

我们难以指望这个世界有一天可以完全没有歧视。

但我们依然渴望着世界能归还所有人“爱的权利”。

“让人自由地爱吧,愈自由愈纯洁。”

参考资料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8). Understanding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 https://www.apa.org/topics/lgbtq/orientation

Cynthia Vinney, P. (2022). What is the Kinsey Sca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the-kinsey-scale-5199426 

胡万钟.(2000).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南京社会科学(06),25-29.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00.06.006.

刘靖 & 王伊欢.(2011).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131-139.doi:10.13240/j.cnki.caujsse.2011.01.020.

庾泳 & 肖水源.(2008).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社会学问题.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09),41-42+67.

如果对于性取向的困惑令你感到十分焦躁。

可以试着寻找相关的专业心理人士,他们在遵循保密协议的同时,会倾听你的苦恼,教会你如何更好地探索自我。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2024-08-02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