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

游游康复记·
游游康复记
名称:麦芽别名:大麦芽大麦蘖麦蘖。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麦芽呈梭形,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先端长芒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微甘。麦芽入药使用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梁代医学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陶氏载:“蘖米”确切地说是麦黍稻等种子(颖果)胚生出的芽。麦芽之名则是出自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日》,此书中将“擴麦蘖”做注解“一名麦芽”。麦芽性平味甘,不苦口却也是一味良药。相传南宋时高宗赵构的养子赵琢因为每天养尊处优得了一种怪病,最后就是被麦芽所医治。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可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可导致肌肉广泛性坏死损伤处剧烈胀痛,伤口可有气体、坏死液体排出具有传染性,可传播给其他受伤人员简介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是一种可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可导致肌肉广泛性坏死,并可传播给其他受伤人员,感染菌以魏氏杆菌等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该病临床表现为感染部位剧烈胀痛、按压感染组织有气泡、组织流出异常液体、皮肤颜色变化及全身高热等。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低血压,甚至昏迷。本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可达20%~50%。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全身使用抗生素、手术清创、截肢等[1]。症状表现: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感染部位剧烈胀痛、按压感染组织有气泡、组织流出异常液体、皮肤颜色变化(后期皮肤呈棕色或黑色,皮肉翻出后变为砖红色而至橄榄绿色,最后呈黑色腐肉)及全身高热,肌肉感染坏死区域迅速蔓延扩大等症状。诊断依据:患者有创伤史,感染部位剧烈胀痛、按压感染组织有气泡、组织流出异常液体、皮肤颜色变化及全身高热,肌肉感染坏死区域迅速蔓延扩大等症状。结合细菌培养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但白细胞很少等特征可确诊。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主要通过接触,尤其是皮肤伤口接触含有梭状芽胞杆菌的组织、液体、器械等感染。怎么预防?为了防止气性坏疸传播,应将患者隔离,患者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时间应超过1小时,最好用高压蒸汽灭菌,以防交叉感染。是否常见?比较罕见,发病率低,平均发病率为1.5%~5%[2]。是否可以治愈?本病部分可治愈,主要治疗手段为全身使用抗生素、手术清创、截肢等,经过正规治疗患者部分可治愈,但本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可达20%~50%[2]。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游游康复记·陈恩强副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