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盐与不育

人体需要很多元素,其中,微量元素指占生物体总质量0.01%以下的元素,我们又把具有一定生理功能,并且必须通过食物摄取的微量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这些必需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虽小,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可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缺少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或微量元素不平衡,就会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碘就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
 
但是人们在摄取必需微量元素的时候往往把重点放在“量”上,而忽略了是以何种存在形式被摄取,碘盐就有碘化钾碘盐和碘酸钾碘盐的区别,然而人们却不知晓其中的大不同。
 
 碘化钾(KI)还是碘酸钾(KIO3)?
 
我国从1989年起规定食盐中不加碘化钾,改加碘酸钾( KIO3 )。是由于碘酸钾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稳定性好,在空气中或遇光都是不会被氧化;而且碘酸钾是离子晶体,沸点高,不具挥发性,所以炒菜时不必强调在出锅前或食用时才加盐。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碘化钾的安全性远远大于碘酸钾,碘酸钾的毒性比碘化钾大得多。在《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中就有碘酸钾,碘酸钾位于No.51517,但没有碘化钾。从半数致死量上更可直观的比较二者的安全性。在毒理学中,半数致死量,简称LD50(即Lethal Dose, 50%),是描述有毒物质或辐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标,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KI的LD50是2779mg/kg,而KIO3的LD50是136mg/kg,明显可以看出碘酸钾的毒性比碘化钾大得多。
 
碘盐与我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首要条件就是安全性,所以在购买碘盐产品时人们应当看清楚是否是碘化钾碘盐,来确保食用的安全放心,而碘酸钾碘盐不推荐食用。
 
 补碘是否是全民运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碘缺乏可引起碘缺乏病,但碘过量也会对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内分泌学专家、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滕卫平从1999年起开始专门针对“碘营养”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结果证明:目前,大多数中国人不是缺碘,而是碘过量,并且由此引发了甲状腺疾病的增加!90年代后期,我国不少地区曾因服用“碘营养品”使大批学生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头痛、胸痛等急性中毒症状,就是明显的例证。
 
曾有报道,杭州自食用碘盐后,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的门诊病人比例从原来的0.9%增加到1.47%;常州自食用碘盐后甲状腺炎住院率增加52.0%;福州、吉林、丹东等地甲亢病人分别较以前增加0.3-3.0倍;自上海市实施全面吃碘盐以来,内分泌医师“主观上感到”甲亢病人及甲状腺肿等相关疾病也有增加,从另一份调查并经统计学上分析,现在上海市的甲亢病人发病率比普吃碘盐前显著增加。
 
普遍吃碘盐的前提应是该地区存在缺碘,对不缺碘的地区没有必要“挤入”补碘的群众运动中。这是因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和不同饮食习惯的人们,他们在食盐之外的食材中摄取的碘含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数以亿计的生活沿海地区的人们和经常食用海带等海产品的人们来说,他们从食盐之外的食材所获得的碘元素已经足够多了完全没有必要再从加碘食盐里获取碘元素。
 
 补碘可引发男性健康问题?
 
从1990 年以来,美国密执安州的道化学公司和伊利路易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对过去几十年的一些材料调查[1],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在60 年代美国男性的精子数有惊人的减少,而这些男性的平均出生日期是在1924年,这正是碘盐引介入美国市场供美国人大量补充碘的时候。为了证明碘盐的摄入与精子减少的相关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动物试验,他们用缺碘食物喂养雌鼠,再将它们与健康雄鼠交配,产下的后代不让碘缺乏的母鼠哺乳,而是喂给这些小鼠低碘食物。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后代中的雄鼠成熟后长成了比正常小鼠的睾丸更大的睾丸,而且比正常小鼠产生更多的精子,这些鼠到死时其睾丸比正常鼠大两倍。这提示,低碘对雄鼠的睾丸发育和精子生成有利。
 
同样,英国爱丁堡医学研究委员会生殖医学分会的理查德·夏普在临床治疗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1],一些男性甲状腺萎缩或功能低下也会有较大的睾丸。这说明碘过多可能与男人的精子减少真有关系。而且这个研究也提供了一种间接的证据,人的进化和生殖可能与碘盐和海洋有关。
 
在我国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参与的一项研究中[2],通过摄入不同剂量碘来考察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碘过量对大鼠可能具有潜在的雄性生殖毒害作用。
 
正是知道了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了男性在补碘时要加以注意,碘当然是必要的,但过多对人的不利还很少为人们所知,而碘过多可能对男人更不利。
 
总之,人体补碘是一个长期性、日常性和生活化的过程,只有科学地食用碘盐,才能真正的补出健康。
 
 
 道法自然,最自然的也就是最好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