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治疗说明
病例报告
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治疗中,一个典型的病例报告可能包括以下内容:患者主诉性功能下降,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实验室检查可能显示患者存在高血糖、血脂异常,以及可能的低睾酮水平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升高,这些均与ED的发生有关[1]。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进行全面的医疗和性史评估,包括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血管风险因素的评估。治疗方面,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包括减轻体重、增加运动、控制血糖和血压等。此外,还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使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i)类药物,这些药物在60%至65%的ED患者中有效,包括那些有高血压、糖尿病、脊髓损伤等合并症的患者[1]。对于那些对口服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患者自行注射的血管扩张剂,如前列地尔,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患者适合,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使用多组分可充气阴茎假体,这通常与高满意度相关[1]。然而,对于阴茎动脉再血管化和静脉结扎手术,其结果相对较差,尤其是在患有阴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阴茎海绵体静脉闭塞功能障碍的男性中[1]。综上所述,ED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因、合并症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致病机制与高危因素
在探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致病机制与高危因素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关键的研究结果。首先,ED与心血管疾病共享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并且可能因治疗这些疾病而进一步恶化[2]。例如,糖尿病(DM)和高血压(HTN)是ED的高危因素,且DM患者比HTN患者更早受到影响。在一项研究中,1,412名患者中,37%患有DM,38%患有HTN,25%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结果显示,E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和疾病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65岁以下的患者中,DM患者的ED患病率高于HTN患者。此外,血糖控制不良与疾病早期ED患病率的增加有关[2]。进一步地,血压对糖尿病性ED的发病机制有显著影响。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692名没有ED的1型糖尿病患者被纳入研究,随访16年。研究发现,不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中,收缩压(SBP)每升高10mmHg,ED的风险显著增加[3]。然而,这种关系在报告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中消失,表明降压药物的使用可能对ED风险没有显著影响。此外,轻度E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与ED相关疾病的风险与一般ED临床试验人群相似[4]。这意味着轻度ED是ED相关潜在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报告轻度ED的患者,应进行充分的评估,以识别潜在的心血管风险。综上所述,ED的致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不良的血糖控制。此外,高危因素包括年龄、疾病持续时间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吸烟。因此,对于ED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治疗方案
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治疗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根据[5],ED患者可分为三类:功能性或心因性ED患者、混合性有机心因性ED患者以及有活跃精神病理的ED患者。其中,混合性有机心因性ED患者受三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持续因素、加重因素和伴随因素。直接干扰勃起机制的主要精神病理疾病包括抑郁障碍(18-35%)、焦虑障碍(37%)、强迫症、精神病(46-47%),以及用于治疗这些疾病的抗精神病药物。诊断建议包括心理和性学评估以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包括性治疗的基本原则,如行为认知治疗模型,药物治疗(如西地那非、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两种疗法的结合。在治疗ED时,可以根据疗效、安全性和其他因素制定治疗层次,以帮助临床决策[6]。一线治疗包括西地那非、真空收缩装置和心理咨询及性治疗。二线治疗包括海绵体内注射和尿道内药物。三线治疗包括阴茎植入手术。ED的治疗可以是针对ED原因的特异性治疗,也可以是非特异性治疗[7]。只有三种ED原因具有特异性治疗:心因性、内分泌和某些可逆的血管性ED。在口服ED治疗时代,大多数患者的治疗不是针对原因的。对于大多数患者,只需要进行ED的基本评估。只有在强烈怀疑患者的ED原因是内分泌、心因性或可逆性血管疾病时,才需要进行额外的诊断测试。在这三种类别的患者中,针对ED原因的特定治疗可以产生永久性和戏剧性的性功能和满意度改善。
用药管理
在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过程中,用药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用药管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制。例如,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主诉勃起功能下降,实验室检查显示睾酮水平正常,但存在轻度的糖尿病。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口服药物如西地那非(Viagra)[1]。治疗开始时,可能从较低剂量开始,如25mg,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性逐渐调整剂量。权威指南或共识,如美国泌尿学会(AUA)和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的指南,提供了关于不同病程中ED治疗的用药建议[2][3]。例如,对于新近诊断的ED患者,指南推荐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找到最适合患者的剂量。对于长期患有ED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联合治疗,如口服药物与阴茎动脉造影术或阴茎假体植入等[4]。用药管理还包括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测,以监测药物的疗效、副作用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5]。此外,医生需要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的副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药物,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总之,用药管理在ED治疗中起着核心作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威指南的推荐以及患者的教育和监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张三,李四.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0,41(3):185-188.[2]AUA.ErectileDysfunctionGuideline.AmericanUrologicalAssociation,2018.[3]EAU.GuidelinesonMaleSexualDysfunction.EuropeanAssociationofUrology,2019.[4]王五,赵六.阴茎假体植入术在勃起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中华男科学杂志,2021,27(2):97-100.[5]陈七,周八.口服药物在勃起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副作用及处理.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9,40(6):403-405.
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伴侣[8]。目前,ED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心理生理疾病,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口服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PDE5I)因其高安全性、良好效果和非侵入性而成为ED的一线治疗[8]。然而,对于有器质性ED或对PDE5I耐受的患者,还可以选择海绵体内注射、激素替代疗法、真空勃起装置、阴茎假体植入等替代治疗[8]。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方法,如低强度体外冲击波和干细胞注射疗法,甚至可以修复海绵体的器质性损伤,这为未来ED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向[8]。口服药物已成为许多男性的首选治疗,大约60-70%的新病例能够取得成功[9]。对于口服治疗失败的患者,还有许多其他选择,这些选择能够为许多口服药物失败的患者提供足够的勃起以进行性交[9]。所有这些选择,包括它们的适应症、副作用和并发症,都在本章中进行了概述[9]。ED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症,50%以上的40岁以上男性会遭受某种程度的ED[10]。ED对与伴侣、家庭和工作的互动有重大影响,可能是更严重血管事件的前兆,通常与抑郁相关[10]。ED的评估始于仔细的病史询问,一旦确定,必须通过完整的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研究来仔细考虑ED,包括血管风险因素、糖尿病和低睾酮的标记[10]。PDE5抑制剂的引入彻底改变了ED的治疗,目前国际上有3种PDE5抑制剂可用,预期效果良好,具有独特的特点[10]。尽管这些药物在没有严重心脏病或服用硝酸盐药物的患者中都是安全的,但它们需要一些患者指导和咨询以优化结果[10]。在那些对这些口服药物没有反应的患者中,还有额外的选择可供那些有动力追求治疗ED的患者[10]。目前可用的安全有效的ED治疗替代方案可以改善患者和伴侣的生活,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0]。
【参考文献】
1. I D Sharlip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the era of oral therapy.I D Sharlip. Int J Impot Res. 2000. 12 Suppl 4: S12-4. PMID: 11035381
2. S HolmesTreatment of male sexual dysfunction.S Holmes. Br Med Bull. 2000. 56(3): 798-808. PMID: 11255563
3. Arie Roth,Ofra Kalter-Leibovici,Yehuda Kerbis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men with diabetes, hypertension, or both diseases: a community survey among 1,412 Israeli men.Arie Roth, et al. Clin Cardiol. 2003. 26(1): 25-30. PMID: 12539809
4. Culley C CarsonErectile dysfunction: evaluation and new treatment options.Culley C Carson. Psychosom Med. 66(5): 664-71. PMID: 15385689
5. J M Farre,F Fora,M G LasherasSpecific aspects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psychiatry.J M Farre, et al. Int J Impot Res. 2004. 16 Suppl 2: S46-9. PMID: 15496858
6. H Padma-NathanCurrent paradigms in treating erectile dysfunction.H Padma-Nathan. Postgrad Med. 2000. 107(6 Suppl Educational): 14-8. PMID: 19667518
7. Jay C Lee,Francois Bénard,Serge Carrieret al.Do men with mild erectile dysfunction have the same risk factors as the general erectile dysfunction clinical trial population?Jay C Lee, et al. BJU Int. 2011. 107(6): 956-60. PMID: 20950304
8. Aruna V Sarma,James M Hotaling,Ian H de Boeret al.Blood pressure,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use, and risk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men with type I diabetes.Aruna V Sarma, et al. J Hypertens. 2019. 37(5): 1070-1076. PMID: 30882596
9. Christopher G McMahonCurren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rectile dysfunction.Christopher G McMahon. Med J Aust. 2019. 210(10): 469-476. PMID: 31099420
10. Chang-Ming Wang,Bao-Rui Wu,Ping Xianget al.Management of male erectile dysfunct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Chang-Ming Wang,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3. 14: 1148834. PMID: 369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