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是什么意思?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影像学表现,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一、病因
 
 
细菌感染:如腹腔脏器的细菌感染,可引起周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等炎症蔓延至腹膜后淋巴结。
 
•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可能导致全身淋巴结包括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 结核感染:腹膜后淋巴结结核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2. 肿瘤性疾病:
 
恶性肿瘤转移:腹部及盆腔的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癌卵巢癌等,癌细胞可通过淋巴道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引起肿大。
 
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累及腹膜后淋巴结,导致肿大。患者常伴有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包括腹膜后淋巴结。
 
二、临床表现
 
1. 局部症状:
 
• 腹痛:可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引起,疼痛程度和性质因病因不同而异。
 
• 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2. 全身症状:
 
• 发热:感染性疾病或肿瘤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热型不定。
 
• 消瘦、乏力:肿瘤性疾病患者常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症状。
 
三、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可初步判断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 CT 和 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腹膜后淋巴结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病因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2.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 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CA19-9 等,对肿瘤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有助于诊断腹膜后淋巴结结核。
 
3. 病理检查:对于病因不明的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法
 
1. 针对病因治疗:
 
• 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 肿瘤性疾病: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选择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 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2. 对症治疗:
 
• 疼痛时可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 发热时给予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
 
总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复杂,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推荐医生列表
崔文帅·undefined
崔文帅三甲可处方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1770|响应时长32分钟
擅长: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布鲁氏菌病、细菌性感染腹泻、恙虫病、水痘、艾滋病、扁桃体炎、柯萨奇病毒感染、脂肪肝、肝炎、流行性感冒、荨麻疹、结核病、败血症、狂犬病、登革热、破伤风、真菌感染、厌氧菌感染、念珠菌病、疟疾、蛔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华支睾吸虫病、肠炎、梅毒、淋菌性尿道炎,发热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泌尿道感染性疾病,急性丙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多重肺部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各种传染病等疾病的诊治。
¥19.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