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追捧的护肤方法,我要下手吗?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健康服务管家
首席健康管理专家

一位同学最近在公司实习,负责数据分析。可能平时疏于护肤,习惯留着刘海,刚来公司的时候,他的额头上长了不少密密麻麻的小痘痘。热心的同事赶紧扔给他一支酸类产品让他回去试试。2周过后,长痘痘的同学带着空瓶回来。

 

“我看你皮肤好很多了诶,痘痘没了,痘印少了,看起来也细腻了。”热心的同事惊讶道。

   

“这不是DR.WU的杏仁酸精华嘛,特别适合给新手痘肌刷酸入门。你的推荐越来越精准了。”

 

 

   “刷酸”的好处 
 

痘痘出现的原因,很多朋友之前分析过,主要涉及四大环节,即皮肤出油过旺、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过量繁殖,以及机体免疫反应。其中的关键在于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开口堵塞,才让厌氧菌有了可乘之机。

 

于是,我们选择用化学的方法,给皮肤提供酸性环境,有利于皮肤中的“酶”切断角质细胞之间的“铰链”,帮助角质细胞正常脱落,既能提高皮肤的细腻程度,又能防止“毛孔堵塞”,减少痘痘产生(注:此处不包括维A酸,其多为处方药,且作用机理与其他酸相差较大)。

 

 

相比磨砂膏、卸妆巾等方式物理去角质,刷酸不仅可以通过调节“酸”的种类、浓度和pH值,以匹配不同程度的祛痘需求,同时,部分酸还能影响皮肤出油程度和表皮菌群环境,长期维持痘肌皮肤稳定,或者兼具保湿、抗老等复合功效,是祛痘乃至日常护肤的上佳方案。所以,合理刷酸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酸类成分。

 

  水杨酸(BHA) 
 

水杨酸在祛痘类护肤品中尤为常见。它是一种β-羟基酸(同时也是芳环酸),和消炎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结构相似。除了松动角质、加速角质细胞代谢外,它的特长在于能够限制细菌在皮肤表面和毛囊中的“着床”过程,抑制有害菌(比如痘痘元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同时兼具控油、抗炎效果。水杨酸水溶性不好,相对亲油,使得它能通过油脂深入毛囊,从而更好地抑制细菌、疏通毛孔。

 

国内法规对水杨酸的限用量较为严格,驻留类水杨酸产品的允许添加量限制在2%。虽然水杨酸是祛痘主力军,单独使用就能达到不错的效果。但除了祛痘,水杨酸在美白、抗老方面表现不佳,往往难以单挑重任。

 

   壬二酸
 

壬二酸(杜鹃花酸)也是个“全能型”选手,功能强大,角质调理、控油、抑菌、抗炎样样皆通,刺激性相对较低,而且还能干扰非正常状态下的黑素细胞,减少黑色素产生,祛痘的同时,顺便祛痘印。明明是抗痘、美白的好帮手,为什么壬二酸在护肤品中我不太常见呢?

 

究其原因,一是配伍性差,溶解性不佳,很难设计到配方之中;二是透皮效果不好,往往需要添加到15%甚至20%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而且壬二酸不适感较明显,涂抹部位往往会发痒难耐。所以,有些厂商选择用壬二酸的衍生物(壬二酰二甘氨酸钾)取而代之,既解决了壬二酸的配方难点,温和性也进一步提升。

 

  果酸(AHAs)
 

果酸是一系列α-羟基酸的统称,家族成员众多。果酸浓度和分子量大小决定了它的效果表现和刺激性。

 

中低浓度的果酸主要针对表皮层,起到促进老废角质脱落、细腻皮肤、提亮肤色的作用。高浓度果酸,还能深入真皮层,刺激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再生,淡化细纹、皱纹,减轻色斑。

 

较为常见的第一代果酸当属甘醇酸(又叫乙醇酸、羟基乙酸)。在所有果酸中,甘醇酸分子量最小、结构最简单,角质剥脱、减少色素沉着等方面表现也更好。

 

但功效强劲的背面,是较大的刺激性。甘醇酸对处于敏感、炎症状态下的皮肤来说,并不是特别友好。

 

与之相比,同为第一代果酸的乳酸相对温和。同样浓度和pH环境下,乳酸表现出和甘醇酸相近的剥脱能力,但刺激性比甘醇酸低不少。

 

随着技术革新,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第二代多羟基酸,以及三四代的乳糖酸和麦芽糖酸。羟基数量增多后,这类果酸分子量逐渐增大,性质越来越温和,同时呈现出良好的保湿、抗氧化等功效。

 

  果酸中的例外
 

上述提到的果酸都是水溶性果酸,唯独杏仁酸(扁桃酸)是个例外——它是脂溶性果酸,功效上趋近于水杨酸,不仅可以促进角质脱落,还能更好地通过皮脂,深入毛囊,清理油脂,减少老废角质堆积,从而缓解黑头、闭口等问题。

 


杏仁酸虽然和甘醇酸一样是第一代果酸,但分子量较大(152.14),差不多是甘醇酸分子量(76)的两倍,相对不容易透过角质屏障刺激皮肤。有效且温和,让杏仁酸从果酸中脱颖而出。

 


同样是控油、去角质的“酸”类成分,水杨酸(BHA)的优势是祛痘通路覆盖全面,兼具抑菌、抗炎活性。杏仁酸则胜在温和,刺激性相对较低,表现更为均衡。

 


优秀的配方师,不光要清楚不同酸之间的差别,更要利用各自优势,为目标人群设计既安全又有效的产品。

 

  DR.WU的做法
 

前文提到的长痘痘的同学这次试用的,就是DR.WU比较知名的杏仁酸精华8%,在这之前还有一个6%的版本。听起来8%似乎是提高了杏仁酸的浓度,以达到更好的焕肤效果。其实不然。

 

 DR.WU这款升级版的杏仁酸精华并非采用单一浓度的杏仁酸,而是选择杏仁酸,与水杨酸和焦葡酸(丙酮酸)构建的复合杏仁酸,三种酸作用于不同的肌肤表层,更加全面高效。不仅加深了DR.WU杏仁酸促进皮肤更新的深度,更扩宽了其祛痘的广度。

 

5%杏仁酸来自德国Merck,分子量较大,与2%水杨酸共同作用于表皮中浅层,温和代谢老废角质。脂溶性的特点使它们更容易通过皮脂进入毛囊,改善黑头、闭口,缓解毛孔粗大。1%焦葡酸分子量稍小,则深入表皮深层,促进肌肤新陈代谢,加强整体配方的焕肤能力。

 

当然盲目堆料并非明智之举——毕竟要面向大多数消费者,如果效果过猛,安全性不足,就容易招致客户投诉。

 


DR.WU的做法是复配了大量舒缓、保湿成分,如维生素原B5(泛醇)、积雪草提取物、红没药醇等,以缓解酸类成分可能带来的刺激、脱皮。这也是为什么热心同事推荐DR.WU非常正确。

 

 

虽然果酸和水杨酸都分别到达法规允许的浓度上限,足够有效,但同时想办法中和潜在风险,在功效和安全性上取得了不错的平衡。哪怕是几乎不护肤、没有任何刷酸经验的同学,也能轻松驾驭,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开始“刷酸”
 

国内护肤教育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成分科普。不少资深护肤人士早已不顾“刷酸”的浓度限制,期望找到功效更强、见效更快的解决方案,以突破皮肤能承载的极限,这无可厚非。

 

可万事开头难。对于刷酸新手来说,重点不仅是即时效果,更在于如何选中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作为开端。

 

安全、有效、不易出错的产品可能看上去没那么豪华,但适合作为新手入门,降低刷酸护肤的门槛。消费者亲眼目睹了自己皮肤不断在变好,才能逐渐相信刷酸的正面价值。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护肤变美,更能让皮肤变得更健康。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