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新希望 你了解“眼底打针”吗?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医生内容助手
提供医学学术内容

在糖尿病患者数量日渐增加的今天,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也成为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有一种并发症真的会让患者失去视力,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那就是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中国人群中 DME 患者超 过 570 万例

防治有方法——眼底打针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达9. 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 15. 5%【1】,估计中国人群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超过570万例【2】

 

作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同时也是是主要的的致盲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视网膜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些新生的血管往往来者不善,而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的话,最终就会导致失明的结果。

 

俗话说“药到才能病除”,但是眼球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导致血液用药比较困难,换句话说,我们常用的口服药、打针输液、滴眼药水等治疗方法都很难起到直接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玻璃体腔注药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底打针。

 

眼底打针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将抗VEGF的药物注入眼球,从而使得眼球内的VEGF浓度下降,这样就能直接控制病情并且使病情好转。

 

尽管注药部位是眼睛里的白眼球,角膜缘后3~4mm处,但是完全不必担心,玻璃体腔注药术已经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眼内操作,它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通常的眼底打针注药量都非常小,一般仅为0.05ml左右,相比眼球玻璃体腔的总容积约为4.5ml,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而且虽然是眼底打针,但是注射用的针头极细,注射形成的针孔会像肌肉注射一样自行愈合,再加上术前的麻醉和仅仅持续几秒钟的注药过程,患者通常在手术时不会有明显的痛感,也不会有任何隐患。

 

随着临床疗效得到广泛的验证与认可,手术后患者往往都能拨开迷雾、重见光明,再加上良好的安全性,眼底打针也逐渐成为了眼底病的主流治疗方法。

 

手术过程全公开

安全放心

 

术前:在进行手术前,需要确定玻璃体腔注药是否适用于患者的疾病;之后就要进行必要的化验、消毒与清洁,确保患者手术过程的安全;最后做好术前的麻醉工作,就可以准备进行手术了。

 

术中:常见的抗VEGF类眼药水包括: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等。以雷珠单抗为例,它具有极小的分子量,能够顺利的穿过视网膜全层,进而精准快速的达到病灶区域。医生会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药物注射入眼内,在麻醉的作用下,患者的痛感往往并不明显。虽然注射次数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但原则上通常都是一个月打一针,持续用药三个月以后再根据病情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术后:由于眼球较为脆弱,术后更需要做好防止细菌进入眼睛的工作。平常生活中不用任何不干净的物品接触眼睛,例如:手、毛巾、纸巾等等,而且洗头也尽量采取仰卧位,防止脏水进入眼睛。其次还要做好复查等工作。

 

眼底病防治很简单

守护光明从小事做起

 

对于眼底病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  健康饮食,合理用药。由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都可能引起眼底病,所以糖友们要控制好自身的血糖、血脂与血压,从根源上防止眼底病的发生。

 

第二、  健康用眼,保护眼睛。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要长时间近距离的看电子显示屏幕,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显示器,都会对眼睛造成较大伤害。要保证每半小时休息五分钟的健康用眼频率。

 

第三、  健康生活,享受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防治慢性病,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也能让眼睛得到很好的休息,一举两得。

 

 

要想远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不仅需要科学的治疗手段,更需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享受光明!

 

参考文献
【1】Yang W,Lu J,Weng J,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 362( 12) : 1090-1101 
【2】洪天配, 杨进. 中国糖尿病防治的转化医学研究:机遇与挑战[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 009(012):729-73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