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知多少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主任医师杨林萍
杨林萍,主任医师,上海医大医院,小儿内科

孤独症(ASD)的发病率逐渐升高,2014 年美国 CDC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为 1/68;我国至今尚无全国孤独症流行病学报道。在我的工作中遇到的不少小患者发现、就诊年龄都比较迟。

孤独症是什么?很多人会想,他(她)们是不说话、没朋友、又很聪明的人。是不说话吗?他(她)大多听力正常,大多数不太会说,不是不会,有的也能在开口时滔滔不绝,说得比文学大师还好,但是有时不能理解所说话语的真实含义,不能顾及听者的感受。是没朋友吗?他(她)不能发展和维系与其他人的友情,对亲人也很少会表现出依恋。都很聪明吗?30-50%儿童智力落后,半数以上正常,5%超常。

在 DSM5 中,孤独症的解释是持续存在的社会交往的损害,刻板、重复的行为、兴趣、活动模式。这些症状从儿童早期出现,影响和限制了每天的功能。什么是社会交往?什么是刻板、重复的行为、兴趣、活动模式?即使在面对同一个病例时,不同的专家有时也会做出不同的诊断,因为它没有特殊的检查手段(基于临床表现的各种筛查和诊断量表及其他辅助检查),世界各国的医生主要还是根据典型临床表现来确诊。任何一个孤独症的患者都存在语言交流、眼神接触、理解非语言信息、处理人和社会环境信息的困难,不能处理高级的感觉刺激(例:听懂笑话),不能随环境和其他人的愿望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就是社会交往障碍的表现、刻板的表现。

孤独症那么复杂,那么难诊断,作为家长、作为没有医学背景的人怎么去发现呢?虽然医生也会对这个疾病定期筛查,但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去发现,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很困难的,您的参与很重要!孤独症的核心是社会交往的损害,因为这个核心问题才会有种种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去发现,发现了告诉专业的医生,比如是发育行为科医生、培训过的儿保科医生等,让他们去鉴别诊断,告诉你孩子为啥会有这样的表现。(孩子有下列哪些表现,不一定是是所有)

一、社会交往的表现

  • 几乎没有眼神交流
  • 没有应答性微笑
  • 呼唤名字没反应
  • 没有肢体语言
  • 不会模仿

二、共同关注的表现

  • 不会跟随他人的关注
  • 不会跟随他人的指示
  • 不会通过指点分享自己的兴趣
  • 不会把玩具或其他物品拿给别人分享

三、假扮性游戏

  • 比如:假装打电话、抱着娃娃哄它睡觉、假装在吃饭

四、理解和使用语言

不会说话或者说话迟,是孤独症就诊的首要原因。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他们获得语言技能比较迟。会说话的孩子可能会有鹦鹉式的语言、自言自语、不分场合、不关注旁人的反应等等表现(家长会有感觉孩子行为特别幼稚)。

如果您发现周围的孩子有一个或者几个类似的表现,让您无法解释的话,您应该和其他熟悉孩子的人再讨论、确认(在工作中经常碰到某个家长希望给孩子做个检查却遇到重重阻力而耽误,等等再等等),大家都怀疑应该及时就医。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最大化地改善孩子的预后,改变孩子的整个发育轨迹。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