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章标题识别药品的真伪并不很困难、文章描述消费者应提高识别虚假药品广告的能力,增强自身维权意识,谨防不法厂家和经营者利用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在药品市场中,消费者常常会遇到各种虚假药品广告,这些广告往往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给他们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需要提高识别虚假药品广告的能力,增强维权意识。
虚假药品广告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违反国家规定的药品广告。例如,防疫制品、试生产期的药品、麻醉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艾滋病药品、治疗性功能障碍的药品、精神药品、计划生育用药、戒毒药品等均属于国家明令禁止发布的药品广告范畴。
2. 缺少必要的广告审查批号和批准文号。药品广告审查批准文号为10位数,前6位为审查年份、月份,后4位代表药品广告序号。缺少这些信息的广告应引起消费者的警惕。
3. 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广告。药品广告的有效期为1年,超过有效期的广告应被视为虚假广告。
4. 使用绝对化语言夸大药品功效。如“疗效最佳”、“药到病除”、“有病治病,无病预防”、“无任何副作用”、“根治”等不科学的断言。此外,使用“最新技术”、“国家级新药”、“药之王”等绝对化语言来宣传药品的广告也应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5. 使用科研、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专家、医生、患者名义或形象作证明的药品广告。此外,使用儿童名义或形象,以儿童为广告诉求对象的广告也应被视为虚假广告。
6. 直接显示疾病症状、病理和医疗诊断画面的广告。这类广告往往通过展示疾病的严重性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药品。
7. 明示或暗示服用药品能应对现代紧张生活的需要,或增强性功能内容的广告。这类广告往往通过夸大药品的功效来吸引消费者。
8. 含有有奖销售、让利销售及馈赠、降价等广告形式的广告。这类广告往往通过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药品。
为了有效识别虚假药品广告,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自身医疗知识水平,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关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广告审查公告。
3. 购买药品时,仔细查看药品包装上的生产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4. 如发现虚假药品广告,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总之,消费者应提高识别虚假药品广告的能力,增强自身维权意识,谨防不法厂家和经营者利用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保障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