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
青霉素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尤其在严重感染或危重病的抢救中,常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青霉素也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虽然输注青霉素前需要进行皮试,以避免过敏反应,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在皮试显示阴性后,出现皮疹、呕吐甚至哮喘等过敏现象,严重者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例如,26岁的王女士近期患上了流感和淋巴结肿大,医生建议其进行抗炎治疗。经青霉素皮试,显示为阴性,于是她放心地使用了青霉素。第一天打完后,王女士没有任何不适。不料第二天刚打完,她就出现手心发痒、脸面发烫等现象。医生检查后,判断为青霉素迟发性过敏反应,马上为其使用抗过敏药物,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事实上,青霉素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与迟发型两种,临床上以速发型最为多见。而迟发型过敏反应则容易被忽视,患者很可能无法将其症状与之前的青霉素输入联系起来,导致问诊困难,甚至耽误抢救时机。
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不应只单纯依赖皮试结果,而应密切留意输液后的身体变化。以下是一些使用青霉素时应注意的事项:
1. 不可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
2. 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
3. 青霉素在偏酸性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长时间静滴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不仅疗效下降,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
4. 青霉素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
5. 每日一次静滴给药方法并不可取。
6. 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
7. 不可与维生素C混合静滴。
8. 不可与含醇的药物合用。
9. 青霉素与酚妥拉明、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扑尔敏、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素B6、催产素、利血平、苯妥英钠、氯丙嗪、异丙嗪等药混合后,可发生沉淀、混浊或变色,应禁忌混合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