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颈椎穿刺有新数据新方法可依

《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报道了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暨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麻醉与重症医学中心安建雄团队关于中国人硬膜外解剖研究最新成果。这一研究成果首先于今年三月以《The distance from skin to cervical and high thoracic epidural space on chinese adults as read from MRI》为题刊登在”美国疼痛介入医师协会”官方杂志《Pain Physician》, 该杂志近年影像因子最高达 10.77。

颈部硬膜外腔阻滞在疼痛诊疗中已广泛用于头面部、颈肩及上肢相关的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颈部硬膜外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然而受颈椎解剖变异影响穿刺风险极高。安建雄教授的这项研究通过 MRI 收集测量中国大陆成人皮肤至颈椎和高位胸椎硬膜外腔的距离,分析证实 C7-T1, T1-T2 椎间隙是较为安全的穿刺间隙, 而导管植入间隙以 T2-3 最为安全。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信息。根据这项研究, 颈部硬膜外穿刺前于 MRI 测量皮肤至硬膜外腔距离,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能够降低穿刺造成的意外损伤。

这项成果已经转化成为安建雄麻醉与疼痛医学团队​的临床常规,预计可以大幅降低颈椎穿刺损伤及相关并发症。安建雄教授认为,医学研究应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研究的目的应明确为病人解决问题服务。而不仅仅是发表论文或申请奖励。

安建雄团队曾用类似方法,研究了国人枕大池解剖特点及颅内穿刺路径,并发表在 CMJ(​Cao et al. Discription of 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 on ChineseAdults as Read from MRI.CMJ.2015;128: 1683-5 ),同样,已经成为临床诊治常规。

​《医学参考报》是搜集和整理全球最权威的医学专业信息,并及时进行解读、编译,让医生、患者和健康人群能够与全球医学信息同步。发行量逐年增加,极具影响力。《医学参考报》对此报道充分证实本研究的临床科研价值。

该项研究通讯作者为中国医大北京临床学院(航空总)麻醉与重症医学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安建雄博士。安建雄博士也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疼痛机制、睡眠和记忆研究。在股骨头坏死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获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