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34)
主治
表里双解剂,表里俱热,解表清里。协热下利,暴注下迫,肛门灼热。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渴喜冷饮,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洪大有力。
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歌诀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
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
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组成
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炙甘草二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两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义
本证多由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治疗以解表清里为主。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方中葛根辛甘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解阳明表热,又能升阳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故为君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利,除里之湿热下利,故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辅正胜邪,为佐使药。配伍特点:外疏内清,表里同治。用于协热下利证。
加减
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郎以行气而除后重;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夹食滞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脓血加白头翁汤。
禁忌
若不发热,脉无力,虚寒下利,喜热不喜冷者忌用。
鉴别
本方具有解表清里,坚阴止利之功,临床上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小儿腹泻、慢性泻泄等病,症见发热口渴,泻下臭秽,尿短而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者,皆可选用。本方虽为表里双解之剂,但侧重于清里热,止热利,其病位并不局限于肠,某些肺热壅盛者亦可选用,但须根据表里邪热之轻重以及其兼症随证加减。
黄芩汤、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均可治疗邪热下利证。黄芩汤主治太阳与少阳合病所致下利,口苦腹痛明显;白头翁汤主治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下利,下利脓血,赤多白少,身热苔黄;葛根芩连汤主治湿热壅滞大肠所致下利,病位在大肠,病以腹痛,下利,肛门灼热为主要特点,治当清热燥湿止利。芍药汤湿热痢,腹痛,里急后重,赤白相兼。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葛根芩连汤均主下利。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所主下利均由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热之邪迫津从旁而下,所下之物为清水而无粪便。葛根芩连汤所主下利,由湿热之邪浸淫而扰乱大肠气机所致,利下之物多为臭秽浊之物,治以清热止利为主。
桂枝人参汤:治疗里虚寒下利兼表寒之方
葛根汤:治疗表寒兼自利之方。
文献
成无己:《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坚里,气弱者,坚以黄芩、黄连之苦。
许宏: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大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
尤在泾: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
王子接: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
陈修园:太阳桂枝证而反下之,邪由肌腠而内陷于中土,故下利不止;脉促与喘汗者,内陷之邪欲从肌腠外出而不能出,涌于脉道,如疾行而蹶为脉促;涌于华盖,肺主气而上喘;肺主皮毛而汗出。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芩连之苦,苦以坚之,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以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
章楠:桂枝证者,风伤卫也。风为阳邪,本易化热,误下而邪人阳明,风热疏泄,水液下溜,利遂不止;其脉促者,邪热未离营卫,闭于肺卫之间,故又喘而汗出;以肌肉为阳明之表,营卫在肉中,故曰表未解,非言太阳之表也。故以葛根之走肌肉者为君,先煎缓其轻扬之性,使与芩连甘草和合,同解肌表之郁热,义与前之麻杏甘膏汤相同。彼由寒伤营之变证,此由风伤卫之变证也。若是表寒,必当用生姜桂枝,不应用葛根之辛凉矣。至于泻心汤治痞,其邪在胃府之表也。承气汤,泻胃府之邪也;白虎汤,清胃经之热也;此方治邪在胃经之表也。故凡六经,各有表里浅深之异,仲景皆从脉证分辨。故读仲景书,愈读则愈见其精微,而立法之细密周至,尤为万世之范围,学者可不尽心体究哉!
1.曹颖甫医案
李孩,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20余次,舌质绛,而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寐欠安,宜葛根芩连汤加味。粉葛根18克,细川连3克,淮山药15克,生甘草9克,淡黄芩6克,天花粉18克,升麻4.5克。李孩服后,其利渐稀,疹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又有溏泄发于疹后者,亦可以推治。
2.姜佐景医案
孙孩,满舌生疮,环唇纹裂,不能吮乳,饮则痛哭,身热尿少,脉洪而数,常烦躁不安,大便自可,拟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2克,黄芩4.5克,黄连3克,甘草9克,灯心1克,芦根30克。
3.岳美中医案
黄某某,男性,3岁,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入院时,高热达40℃,有汗,口渴,面赤,唇干,呕吐,舌苔黄而润,大便日2次,微溏。脉数,右大于左,认为暑邪已人阳明气分,予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处方:生石膏45克,知母6克,山药9克,连翘9克,粳米9克,炙甘草3克。
晨二诊:热反加高到40.5℃,舌黄而腻,大便日3次,溏薄。仍进原方,石膏量加至60克。午后再诊,体温升到40.9℃,更加入人参服之,热仍如故。大便溏泄不减。
三诊:前后大剂白虎汤连用2天,高热不但不退,而且溏便增至4次,闻声惊惕,气粗呕恶,病势趋向恶化。但汗出,口渴,高热,舌黄胀大而数,均是白虎之适应证,何以服后诸证不减反有加重呢?苦思良久,忽悟到患儿人迎脉数,面赤,高热,汗出,微喘,是表有邪;舌黄不燥,呕恶上逆,大便溏泻且次数多,是脾胃蕴有暑湿,乃挟热下利证。前此屡投治阳明热之白虎,既犯不顾表邪之错误,又犯膏、母凉润助湿之忌,无怪服药后高热和溏泻反有增无减。患儿既属挟热下利,纯系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因为处方:葛根12克,黄芩9克,黄连1.5克,甘草3克。一剂甫下,热即减至39.4℃,二剂又减至38.8℃,大便转佳,呕恶亦止,很快痊愈出院。
4.李霖之医案
王某某,男,14岁,3号入院。因小儿神志不清,家属介绍,患病20余日,初得时发热恶寒,曾服西药发汗不愈,又服中药亦不好.在此过程中病情加重,后又服过合霉素、氯霉素并不效,到现在神志不清,谵言妄语,昼夜大声吵闹不宁,下午和晚上加重,耳聋,已经五六天。早8时体温39℃,下午2时体温40.8℃,按之肌肤灼热,舌尖红,苔根黄燥,口干无津,口渴欲饮,小便赤。经安新医院化验检查诊断为肠伤寒,处方:葛根芩连汤原方加莲子心12克,连翘心9克,生石膏24克,麦冬9克。水煎4次,送服安宫牛黄丸1粒。
二诊:吵闹轻,安静一些,体温早晨38℃,晚39℃,耳聋如故。照前方加栀子9克,竹叶6克。连服二剂,送安官牛黄丸2粒入。
三诊:体温早晨正常,下午37.6℃。竹叶石膏汤加减以善其后。7日体温正常,能进饮食出院。
5.傅伯熙医案
王某,女,49岁。畏寒身热,汗出头痛,口干而渴近半月,咽痛咳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舌红苔黄腻,脉浮数。体检:神清,热性病容,体温40℃,心率120次/分,规则, 血压140/85mmHg, 两肺呼吸音粗糙, 右下可闻及湿性啰音, 腹平软无殊。胸片提示:右下肺炎。中医辨证属风热犯肺,宜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黄芩各10克,生甘草5克,黄连6克,清水豆卷10克,杭菊15克,浙贝、杏仁、炒苏子各10克。服药3剂,体温渐降,咳嗽减轻,痰少。续服7剂,体温正常,胸片复查:吸收好转。
6、胃肠型感冒——陈宝田医案
谭某,男,45岁。患者因发热41℃,多汗,口苦,恶心,头重身倦,大便溏,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曾服清热化湿方2剂,热渐退,化验为沙门氏菌属感染胃肠型感冒而入院。下午4时身热再潮,有汗,便溏,舌苔灰黑,脉沉数。辨证为阳明湿热未清,治以清热化湿,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9克、黄芩6克、黄连3克、青蒿6克、地骨皮9克、赤芍9克、炒扁豆9、姜川朴4.5克、益元散9克,水煎服,服药5剂而愈。
论;发热41℃,多汗,口苦,恶心,头重身倦,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皆是外感表证,一见大便溏,则知葛根芩连汤证。
7、发热下利——赵明锐医案
患儿张某,女,10岁。发烧咳嗽一周,每日体温维持在39~40℃之间,曾肌注青、链霉素治疗四天,并累用西药退烧剂等,有时体温稍降,但隔数小时以后又复升高,终未降到38.5℃以下。近二、三日来又伴有纳呆、腹泻,苔薄白微黄,脉数,属于表里同病。投以葛根芩连汤加杏仁、苏叶、前胡、麦冬。一剂以后微汗出,体温下降到37.5℃,咳嗽减去大半,二剂后热退身凉,咳嗽停止,胃纳开,大便正常。又给清热调补之品二剂,以巩固疗效。
论;脉数为内热,经迫其腑,高热宜桂枝,下利则为葛根二黄汤,双解表里。善治者,治其皮毛也。
8、婴幼儿消化不良腹泻——赵明锐医案
董某,男,1岁。发烧、呕吐、腹泻四天,日泻十余次,稀水并挟有奶瓣,味腥臭,量多,尿量减少,伴有呕吐口干欲饮,体温38℃,脉搏每分钟120次,精神委靡,眼窝凹陷,舌质红,脉数,指纹紫。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中度脱水,故先按每公斤体重80毫升静脉补液。
中医辨证为湿热,以葛根芩连汤加茯苓、乌梅、白术、泽泻等药,清泻湿热,健脾止泻。一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每日仅有2~3次,稍稀,未吐,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再服一剂,大便转正常,诸证消失而痊愈。
结语;葛根芩连汤治疗热泻或痢疾,不论有无表证,只要是由于内热所引起的泄泻、下痢,皆有效验。特别是儿童患者,用此方治疗效果更好。
论;外感葛根二黄汤的小儿热利证,大多色黄,味臭,臭代表有热。而寒者多色青,无味,下原食而不化谷,色青杂等。小儿以便辨寒热,等同于大人以脉辨阴阳。
9、头痛(脑动脉硬化)——刘含堂医案
周某某,男,51岁,干部。平素嗜烟酒,恣食肥甘,近10余日来常感头前额部位疼痛,在市内某医院作颈颅多普勒检查,提示脑动脉硬化1度,大脑中动脉、前动脉供血不足。诊为脑动脉硬化症。服用西药,疗效欠佳。查其面赤,形体偏胖,口苦,尿赤,饮食喜凉恶热。舌红,有瘀斑,苔黄厚,脉弦滑。辨证为湿热偏盛兼痰瘀。治宜清热燥湿、涤痰化瘀。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处方:葛根15克,黄连6克,黄芩10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桃仁6克,大贝母1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4剂,头痛减轻,继以前药又服10剂,头痛消失。为达到彻底治愈,继以前药去芩、连、甘草,加焦山楂、制首鸟,加重剂量,改汤为散,每服10克,日3次,嘱服3个月。1年后追访,1旧病未复发。
按:本例头痛(脑动脉硬化),病因病机为平素恣食肥甘,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痰热碍于血脉正常运行而致瘀阻。投葛根芩连汤加味,以芩、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入阳明经以治前额疼痛,且有活血化瘀之效,与丹参、赤芍、桃仁等活血化瘀药并用以治其血瘀,大贝母涤痰,甘草调和诸药。药后头痛消失,继以上药去芩、连、甘草(因实热已清,故去芩、连;甘草久服易出现水肿、高血压,故亦去之),加焦山楂、制首乌(两味有活血化瘀、降脂等作用),改汤为散,坚持服用,终获良效。
论;本条医案,也是外感病,太阳不降,所以头痛;面赤者,表闭之阳郁也;滑者,浮见一沉也,弦者,此是瘀斑木郁之象。口苦舌红为火逆,苔黄腻者,此是表闭肺郁,气不化津之象,喜凉者,是为胃热。内伤杂病者,多是脾胃之虚寒,多是喜热。
10、泄泻(急性肠炎)——刘含堂医案
刘某某,男,56岁,退休工人。2天前外出办事,感时令之暑湿,返回后出现泄泻如稀水,一夜达10余次,伴发热,急来求治。查其面赤,心烦,身灼热(体温39.1℃),尿少而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浮细数。西医诊为急性肠炎,中医辨证为暑湿侵入肠道。治宜清暑燥湿,退热止泻。拟葛根芩连汤加味,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生甘草6克,淡竹叶10克,金银花30克,飞滑石20克(包煎)。水煎服。服3剂,诸症悉退。按:本例急性肠炎,中医诊为暑湿泄,是由时令之暑湿浸人肠道所致。治以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解肌热,兼有升提止泻之效,芩、连苦寒以清热燥湿止泻,加淡竹叶、滑石、金银花以清暑利湿,亦有助于止泻。葛根芩连汤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主要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出血性结肠炎、腹泻、菌痢、食物中毒、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坏死性肠炎、伤寒、副伤寒等。辨证要点为胃肠湿热属实证者。《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本条医案,本质上还是外感病,只是时令不同也。感时令之暑者,必先伤其外寒,而后伤其时令暑热之内蒸,虽为暑病,仍属伤寒之类证,仍从皮毛而感发。舌红,面赤,苔黄腻,浮细数者,皆表郁之象,暑热外蒸,经阳之盛,所以身热。暑热之病,本身阳气外盛而里气虚,故不可发汗。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故外实而内虚。葛根解肌透热,和解表里,二黄内清暑热之阳盛。心烦,是典形的伤暑证。这个小便短赤,就是淋甚的意思,土湿木陷,这也是加滑石的意思。
11、麻疹——华华医案(典型)
患者,女,25岁,主诉周身泛发风团4天,伴腹泻胸闷就诊。患者4天前因感冒,服用速效感冒胶囊后出现泛发风团,瘙痒重,进食时有噎堵感。外院诊断为荨麻疹,予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毫克,口服中药大承气汤后出现腹痛,大便泄泻,一日7次,风团加重。又予氢化可的松软膏外用,10%葡萄糖酸钙静滴,西咪替丁、氯雷他定口服等,症状无明显缓解,腹痛泄泻加剧至每日10余次,泻后痛略减,伴喘憋,周身微汗,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诊断:瘾疹(表邪未解,邪热人里)。西医诊断:荨麻疹。治以表里双解,清热解表。处方: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2克,黄苓9克,黄连9克,木香6克,白芍9克,炙麻黄9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晚上始服,第二天晨起腹痛明显减轻,大便转为一日两次,质偏稀;已无憋气,躯干部可见少量风团,3天后风团未再发作,痊愈出院。
论;伤寒表病,千变万化,不出仲圣手心。表里变证,不出汤证。提纲虽未言疹出,但表解则疹自愈,提纲言下利,但未言下血,用之血也止。
12、吐泻(患性胃肠炎) 张志民医案
陈某某,男,5岁。昨晚发烧,今晨末退次,拉稀二次,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舌苔微黄,脉沉数。系胃肠症状,病届在里。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与葛根芩连汤。经服3剂,病愈。 按语:本案系太阳阳明合病。邪留太阳则发热;邪陷阳明则吐利,胃络通心,浊热循经上扰心神则昏迷、嗜睡。故予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紧阴止利。
13、脱肛—— 胡献国医案
车某某,男,52岁,1984年5月6日初诊。主诉脱肛两月余,三月前患肝硬化腹水住某院内科,经护肝、利尿、维持水电解平衡等处理,腹水消退而出院。因便意频频,临厕努挣而使直肠下垂。近来逐渐加剧,始则用手推后可以还纳,以后手推也难以还纳。曾以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月余未见起色。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湿热之邪阻滞肠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治以清热化湿,疏利气机。处方: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5克,木香5克,麻仁15克,杏仁10克。
一周后复诊,患者胸闷腹胀减轻,大便通畅,便后直肠能自行还纳。药既对证,效不更方,宗上方调理半月,脱肛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按语;本案患者因框患肝硬化腹水,利尿后损伤律液,使肠道失润,大便秘结。又观其脉证,一派湿热之象,故断本案为湿热下注,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有是证使用是方,不可落升提中气之巢臼,经用葛根苹连汤清利肠中湿热,并加麻仁、杏仁、木香等以润肠通便,果获良效。
14、掉眩(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
李某某,男,68岁。因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致使双下肢功能受限两年。据诉多年来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证见面赤声亢,头晕头痛,双下肢不听指挥。脉弦滑有力。处方:葛根60克,黄芩、黄连、胆星各15克,夏枯草、野菊花、地龙、败龟版各30克。连服21剂,病告痊愈。按语:高血压病多责之于肝风,然肝风上扰,阳明首当其冲,肝木失于疏泄,则脾土壅滞,湿热内生。用本方清解脾胃之湿热,使脾胃气机畅通,升降失常,则肝风易于平熄。实验研究表明,葛根有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的作用,本案重用葛根,有欲降先升之意。
15、痿证——刘昌建医案
赵某,女,28岁,l980年9月1日上午劳动时突然腹泻,泻下急迫,日十余次。伴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灼热。本村医生给予黄连素片、扑热息痛等药,治疗三日后泻止热退。1980年9月4日凌晨起床感觉下肢软弱;用,不能站立,由其丈夫月小车推来就诊,进诊室时需他人架起双肩,双腿拖拉在地。检查: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双下肢肌肉松懈,感觉消失,皮肤发凉,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此湿热壅遏阳明,津液不濡筋脉。治拟清热燥湿,升提清阳。选葛根芩连汤: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l0克,炙甘草6克,3剂晚分服,忌油腻辛辣。服1剂腹痛较重,下肢知其痛痒,2剂腹不痛,能步行13剂如常人。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后几日患者喜眉登门致谢,体健如初。
按语:本案属痿证范畴,脉证相参由湿热困阻脾胃所致。湿困脾胃,不行津液于四肢,筋骨肌肉皆元气以生,故痿而不用。治当遵《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以葛根芩连场清利阳明湿热,兼升阳明清气。湿热一去,则四肢筋脉和利,而痉证自愈。
16、盗汗—— 邵章祥医案
邹某某,男,43岁,1987年6月18日诊。患者3月前偶因感冒,恶寒发热,咳嗽头胀,胸闷气促,服以杏仁意苡汤,上证已解,惟见晚间夜寐汗出,湿透铺垫。服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九等,仍汗出如初。诊时得知患者肛门灼热痒痛,大便涩滞,舌苔黄腻,脉濡数。此内外湿邪相互博结,蕴郁化热,上蒸于肺,下迫于肠。湿为阴邪,旺于阴分,蒸迫律液,故夜寐盗汗。方用葛根芩连汤解肌透热,使湿开热透,营卫和谐。服药2剂,盗汗即止,肛门舒适。
按语:本案盗汗,非阴虚所为,乃湿热陷于脾胃之中。其辨证眼目是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脾主肌肉,湿热蕴蒸,迫律外泄,故而盗汗。《景岳全书》云:“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若热胜湿者,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并主张用黄芩芍药汤、清化饮等清利湿热之剂治之。葛根芩连汤既能清利中焦之湿热,又能透达肌腠之府,用之使湿去表畅,则汗出可止。
17、经断的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冯某某,女,48岁,1987年10月15日初诊。自述近半年来时有面部及全身烘热,继而汗出热退如常人,每日发作数次,不分昼夜。因服知相地黄丸,其热较前加重而来我科求冶。来诊时正值发病,证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口淡不渴,二便正常,月经先后无定期,肌肤微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嗜辛辣厚味习惯。此乃湿热内蕴,熏蒸头面肌表所致。治当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以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紫草10克蒲黄10克,3剂,水煎服。二诊自述发热减轻,次数减少,继服5剂而愈。
按语:经断前后诸证多以调和肝脾为治,然本案患者乎素喜食辣厚味,必有湿热内蕴脾胃,此有舌脉为凭。脾胃主肌,头面为阳明经所过,湿热循经上蒸,故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知柏地黄丸为滋阴之剂,投之反助湿生热,故用之反甚。本方清热利湿,药中病机,故效。
18、麻疹——邵章祥医案
胡某某,女,4。岁,1983年12月11日诊。患儿6日前发热、咳嗽、流涕、眼胞浮肿,泪水汪汪,倦怠思唾,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苔白,口腔颊部见“麻疹粘膜斑”,已服辛凉解毒透疹之剂,肌注柴胡和庆大男素。现身热躁扰,麻疹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麻疹时毒夹秽浊之邪,侵袭肺卫,蕴结阳明。方用葛根芩连汤加蝉蜕、淡竹叶各10克,清轻宣化湿浊,苦辛畅达气机。喂服1剂,热减疹透,疹色红润,分布均匀;继以前方加花粉、石斛,生津解毒;再用甘淡之品益胃化湿。按语:本案麻疹末透,见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等症,为表邪不解,湿热内蕴为患。葛根芩连汤既能清利湿热,又可解表透疹,方证相对,当径用不疑。
19、《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以上引证说明,不少医家认为葛根芩连汤为太阳阳明之方。根据姚荷生老师的经验,本方应为阳明经脉方,依据有二:一为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如《中药学讲义》认为性味甘辛平,归经人脾胃经,功效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泻。《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的药也。”张元素曰:“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伤胃气。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头颅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时珍曰:“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再者《医学入门》认为:“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足阳明经药。盖解肌发汗,目痛鼻干,身前大热,烦闷欲狂,头额痛者阳明症也可及时用之。”并有歌诀云:“葛根甘平善解肌,阳明头额痛乃宜,呕渴泻痢酒毒解,痹风胁痛亦能医。”由上可看出,葛根是阳明经药,其方当是阳明经脉方,这是它的病变部位;因为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其病因为风燥;其主症是前额痛连后项,目痛鼻干,苔白或薄黄,舌正常或偏红,脉浮。只要具备以上症状,就可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何以其能治颈项不舒?原因是葛根能滋养津液柔筋脉。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挟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上齿中,还出,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颌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
临床应用举例01.额窦炎王某,男,34岁,西医师,1970年9月4日初诊。自诉患鼻炎多年,每因受寒发作加剧,现症前额痛以胀痛为主,后项不适,流鼻涕,鼻干燥,口或渴,饮食二便如常,苔微黄,舌正,脉弦,两寸浮,用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加牡蛎、吴茱萸,初服3剂,额痛明显减轻,连服15剂,前额痛消失,鼻涕大减。以后也屡有发作,即自服上方,疗效均好。该患者以后用上方治疗其他类似病人,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02.鼻衄胡某,女,30岁,农民。自诉经常鼻出血,尤以晚上睡着后为多,屡服药疗效不佳,遂于1988年5月24日初诊,除鼻衄外,常鼻干鼻燥,前额痛,后项不适,寸脉浮,余无明显异常,遂葛根芩连汤加白茅根、焦栀仁,服5剂鼻血停止,再服14剂,前额痛也除,至今未再复发。03.肺心病心衰朱某之母,80岁。患肺心病多年,近来感冒之后又发热,口渴欲冷饮,咳嗽痰黄,气喘,动则加剧,心慌胸闷,面红,前额不适,纳减,大便黄,小便黄,苔薄黄,舌红,脉弦数有间歇,两寸脉浮,投以葛根芩连汤合宣痹汤,3剂热退,胸闷心慌气通减轻,再服5剂,病近期控制。(《温病条辨》上焦篇宣痹汤:射干、郁金、枇杷叶、通草)04.痿证舒某,女,67岁,1986年7月24日初诊。前日外出,归途中逢下大雨,躲避不及,在大雨中走了几分钟,久未下雨,一下雨地面热气很重,回家后即感两脚无力。第二天,竟不能起床,不能走路,二便均需人接。脚不痛,但觉无力,口渴,有汗,全身无力,脉濡寸旺。初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味3剂,症不见减,后思治痿独取阳明,加之患者前额痛,后项不适,于是用葛根芩连汤加白鲜皮、地肤子,服5剂,能起床走路,但不稳,连续服50余剂,康复如初。05.神经官能症熊某,女,40岁,1989年5月27日初诊。经常头昏头痛,前额不适,后项不舒,喉常痛,心烦脾气急,睡眠不好,口或渴,纳可,多食则胀,口苦,大便如常,小便黄,月经稍提前,量偏多,色红,经期上症加重。曾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无效,乃来诊。切其脉,两寸浮,苔白,舌红,望其喉,充血有滤泡,遂用葛根连汤合银翘马勃散,连续服用,病逐渐减轻,服至春节前病愈,上班恢复工作。06.口疮何某,男,57岁,洪都机械厂干部1988年5月27日初诊。经常口舌生疮,伴口渴、口臭,询其症,尚有前额及后项不适,易出汗,大便或结,小便黄,眠差,苔黄,舌稍红,寸脉浮,遂用葛根芩连汤加蒲公英、焦栀仁、厚朴、枳实,5剂症大减,再服5剂,痊愈。以后曾复发几次,均用上法治愈。07.盗汗同事李某之外甥,7岁,1989年12月7日初诊。素每晚睡后即出汗,全身均有汗,醒后汗止,平时喜喝水,纳可,大便偏干,小便如常,苔白,舌红,脉濡。初用当归六黄汤连服14剂,无效,后询知其有鼻炎,前额不适,仔细切脉,脉濡两寸微浮,遂用葛根芩连汤加牡蛎,初服7剂,症大减,再用7剂,盗汗停止。08.牙龈肿痛赵某,1996年春节前,右侧下牙龈肿痛,纳差,不欲食,想呕,注射青霉素3天无效,改用中药,询其症尚有口苦口黏,前额痛,口臭,小便深黄灼热,寸脉浮,用葛根芩连汤合温胆汤加茵陈、焦栀仁、蒲公英,5剂而愈。09.呕吐、小儿泄泻林某,男,4岁,8月间突然发热,呕吐泄泻,日夜数十次,口渴欲饮,饮即吐,泻下初似木樨花状,后为清水,体温39℃,苔白,与葛根芩连汤加陈皮、竹茹、益元散、法半夏、生姜,剂热减,吐泻较瘥,3剂痊愈。10.痢疾伍某,男,30岁。痢下里急后重,肛灼热,有脓血,伴发热、口渴、纳差,苔薄黄,舌红,脉浮数用葛根芩连汤加薄荷、槟榔、山楂、枳壳,3剂症大减,继服病愈。11.肠伤寒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肠伤寒12例均获痊愈。适应证:用于肠伤寒初期、增进期和极期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肌肤壮热(38℃~40以上),身重,肢疼,项强,腹痛,泄泻,小便黄赤,脉濡数或浮数。方用葛根30g,黄芩15g,黄连末9g(冲服),甘草9g,水煎,头煎和二煎混合,分3次服,每次冲黄连末3g。12.颈椎病程某,女,50岁,1995年6月12日初诊。因颈项不适医院诊断为颈椎病,先用牵引,后用中药治疗不效而来就诊。询知除颈项不适外,还有前额不舒,脉浮,苔白,舌偏红,用葛根芩根汤加花粉,先服5剂,症状大减,再服10余剂,颈痛消失。13.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吴某,女,18岁,因双侧眼睑下垂,影响视力,先求诊于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服用新斯的明无效,服中药亦无效,而从弋阳来南昌求诊除上症外,还伴有前额、后项不适,苔白,舌红,脉浮,用葛根芩连汤加刺蒺藜、钩藤,连服50余剂,病愈。临床运用应抓住葛根芩连汤的病因、病位主症,不管西医诊断为什么病,均可用本方取得疗效,这就是异病同治。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成无己: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下利脉微迟,邪在里也。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者,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为自汗出而喘也,即邪气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
吴谦:此承上条、又言协热利之脉促者,以别其治也。太阳病桂枝证,宜以桂枝解肌,而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者,是误下,遂协表热陷入而利不止也。若表未解,而脉缓无力,即有下利而喘之里证,法当从桂枝人参汤以治利,或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以治喘矣。今下利不止,脉促有力,汗出而喘,表虽未解,而不恶寒,是热已陷阳明,即有桂枝之表,亦当从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也。方中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甘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里热,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法也。若脉沉迟,或脉微弱,则为里寒且虚,又当用理中汤加桂枝矣。于此可见上条之协热利,利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脉不微弱,必沉迟也。协热利二证,以脉之阴、阳分虚、实,主治固当矣。然不可不辨其下利之粘秽、鸭溏,小便或白或赤,脉之有力无力也。方有执:利与上条同。而上条用理中者,以痞,脉弱属寒也。此用芩、连者,以喘汗、脉促属热也。
喻昌: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表,已入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止,不治利而利止。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尤怡:“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双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秘以芩、连之苦寒也。
汪琥:误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此非肠胃真虚证,乃胃有邪热,下通于肠而作泄也。脉促者,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也,此为阳独盛之脉也。脉促见阳,知表未解,此表乃阳明经病,非犹太阳桂枝之表证也。喘而汗出者,亦阳明胃府里热气逆所致,非太阳风邪气壅之喘,亦非桂枝汤汗出之证也。故当解阳明表邪,清胃府里热也。柯琴:桂枝症上复冠太阳,见诸经皆有桂枝症,是桂枝不独为太阳设矣,葛根岂独为阳明药乎?桂枝症,脉本弱,误下后而反促者,阳气重故也。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与脉弱而协热下利不同。此微热在表,而大热入里,固非桂枝、芍药所能和,厚朴、杏仁所宜加矣。故君葛根之轻清以解肌,佐连、芩之苦寒以清里,甘草之甘平以和中,喘自除而利自止,脉自舒而表自解,与补中逐邪之法迥别。上条脉症是阳虚,此条脉症是阳盛;上条表热里寒,此条表里俱热;上条表里俱虚,此条表里俱实。同一协热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补中亦能解表,亦能除痞,寒中亦能解表,亦能止利,神化极矣。
刘渡舟这一条论述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证治。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由于医生误用下法,表邪内陷入里,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医反下之,是病在表不当下而下,故加了一个反字,这应当看作是病机转折的一个条件,临证不要拘泥。表邪入里出现利遂不止,是属虚,属实,属寒,还是属热,应当凭脉辨证以作出诊断。脉促者,脉数而促迫,不是数而中止之促脉。脉数为里有热,同时反映人体阳气为盛。阳气盛,有抗邪外达之势,则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所以说表未解也。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可称为里热夹表邪而下利,或者叫协热利。表邪束肺,里热迫肺,肺气不利,故喘。里热逼迫津液外越,故汗出。表里皆热,故发热一证,自是意在言外,不用多说了。既然是热利,那么大便粘秽、暴注下迫、下利肛热等证则在所难免。治疗应采用表里两解的方法以解表清里,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伤寒论》中以葛根为主药的方剂之一,但是葛根用到半斤则是罕见的。葛根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气。先煎葛根,是取其解肌清肠为主;黄芩、黄连苦寒专清里热,坚阴以止利;甘草扶中护正,调补下利之虚,助正以祛邪。诸药相伍,表解里清则下利止,咳喘平。从本方用药可以看出,这个证是表邪少而里热多,可以说仅有三分表证,七分都是里证。总结以上四条,葛根汤既可用于风寒在表,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之证,也可用于太阳、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下利呕吐等证。葛根芩连汤则用于表里皆热的协热下利之证。以葛根为主药的这两个方子,在临床上都很常用,疗效也很好,应掌握其脉证。
胡希恕这个太阳病呀,本来是桂枝证,你看这个书,它提出个桂枝证,桂枝证是什么呢?桂枝汤证。所以这个书里头呀,这一个方剂的应用,他有他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某个方剂的适应证,就叫做某方剂之证,他简言之,比如桂枝汤证就是桂枝汤的适应证。什么适应证?我们头前讲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病就是应该用桂枝汤。这个太阳病呀,他本来是桂枝汤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太阳病,那么治病的这个大夫呀,他不知用桂枝汤,而反用下法,给吃泻药,这错了。一吃泻药呀,他里边本来没病,一吃泻药呀里边就虚了,那么这个外边这个外邪乘虚就进里头去了,所以就发生“利遂不止”。这个外邪呀就是热邪呀,古人管这个叫协热利。协同下药,这个热协同下药而做下利不止,这叫协热利。那么他这个是误治造成的了,由于误治不但造成协热利,利遂不止,同时呢这个表也没解,所以这个脉促。脉促咱们讲过了,这个寸脉浮,这个《金匮要略》上有,脉浮在前,其病在表呀。这个表证的时候,关以前的脉是要浮的。所以这个促脉呀,咱们上次讲了,他又迫近于上又迫近于外,就是寸脉独浮这么一种脉。那么现在这个脉促,这证明表还没解。他误治了,本来应该用桂枝汤汗以解之,这个大夫给吃泻药,一方面引邪入里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也未解,所以脉现促。“喘而汗出者”,这个表里俱热呀,这个热呀,凡是热都往上,热涌于上,所以他人要喘。这个汗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里头热也使他出汗,根本桂枝汤证就没解,也是出汗。那么这要怎么治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们方才说了,这个葛根这个药呀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时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么,这个由于里边的热,所以它用滋润清凉的葛根这个药来解表,葛根得大量用,你看他用了半斤,葛根和芩连为伍,黄芩黄连是苦味的收敛药,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葛根配合这个黄芩黄连呢,一方面去热,一方面治利。这个黄芩黄连咱们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药只要是热利就行,像白头翁汤啊,这都是用苦寒。可是苦寒药不全治下利,栀子就不行,所以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它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治下利。那么栀子,大黄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药了,所以苦寒药咱们也得分析。那么这个方子,它一方面用葛根,大量用解肌解表,一方面伍以黄芩黄连来治邪热下利,那么这甘草呢,咱们常说它是调百味,其实它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们看看这个症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都有急迫的症状,这个病现急迫之情,这个时候都用甘草,急迫啊。所以这个方剂,表不解,里有热,下利不止,它这个有里热,是热它往上,所以它反而汗出。那么这个方剂,也很好理解,它以葛根为主药,葛根伍以甘草,它是解肌、解表;伍以黄芩、黄连而治邪热下利。那么葛根也要先煮,但是不用去沫子。麻黄去沫子是因为麻黄这味药这个沫子啊,有点副作用,上面这个沫子,使人头晕,所以用麻黄的时候要去沫子。葛根这个药呢,溶解于水的时间比较久一点,所以它先煮。这个方剂在一般治痢疾的时候,要有表证不可以用葛根汤,这种下利有用葛根芩连加甘草的机会,尤其是小儿痢疾的时候用这个方子的机会挺多。这葛根用少了,它不起解表作用的。
倪海厦原本有桂枝表证,被医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坏肚子造成下利,结果利下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末解也,也就是病人被攻下,血都往下跑,血往下力量很强,脉会跳得很快稍微停一下,这时葛根汤没用,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有表证,误下,造成表邪,就是表面的病毒渗透到汗腺里,进入肠子,血往下走,病毒跟着下来,像阿米巴痢疾,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黄连是非常寒凉的药,所以它能去热,热就是炎,所以也是消炎的药,黄芩黄连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敷,如果皮肤破,可用黄芩黄连。如果化脓,可以加去湿的药,黄芩杀菌的力量很强,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肠的壁都破洞了,下利都是血,下利久了人会脱水,所以用葛根升水,用炙甘草,把肠子的津液补足,用黄芩、黄连解毒,黄芩、黄连等量,小儿之痢疾炽热难用下剂之证多效。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已陷而成为里热者,重于清里,本来是桂枝汤证,结果下利,这时候要重于清里,改成「葛芩连汤」,虚寒者为脉微无力,实热者为脉数有力,为什么摸到脉数?就是里面有东西堵到了,发炎了,病人会发烧。虚寒者舌苔淡白,实热者为舌红苔黄,实热者为舌苔黄的,黄的再进就红,再进就黑了,就是壮热了。虚寒者为下利不热,色黄淡,实热者下利热灼,色黄赤而臭热,肛门没有灼热的感觉,就是不热,实热的大便很臭,而且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子恒太阳病,出现桂枝汤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本应使用发汗法治疗,医生却误用下法,导致表邪入里,下利不止,脉促(同21条,脉显于寸、关位置,尺脉不显,在关以上较浮,而关以下较沉)说明表邪未解,喘是阳明里热上壅于肺,汗出是阳明之热逼迫津液外越,属太阳与阳明并病,以阳明里热为主,以方测症,此处下利应为热利,下利兼有表证,即“协热利”,主方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葛根作为君药,止泻的同时还可解肌,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并病的主药。黄芩、黄连清阳明里热,不用石膏是因为有下利,芩连清热兼可止泻。
互参条文:汗出和喘两个症状同时出现,可见于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是喘家患太阳中风,应伴随有太阳中风的其他表现,如恶风,发热,头痛等,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还见于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条指阳明里热未盛,亦无表证,使用麻杏甘石汤。
刘希彦
这是由桂枝汤证误治,转为阳明证的病例。此时的证是“利遂不止”,就是腹泻不止。腹泻有寒有热,这里是寒是热呢?要接着看下面的证。“脉促”,前面说过,脉促是脉往寸部顶,寸主上主表,人体的气血往哪里走说明哪里有病邪,这里是因为表证未解。
“喘而汗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情况。一般来讲,外感病无汗才喘,因为气血上涌不能出表,汗出了就不喘了。这里汗出了还喘,说明是肺里面有热,人体要用喘的方式将热排出去。肺有热也会移于大肠,所以同时有腹泻。综合起来看,这个腹泻应该是热性的。
这个方子用药很简单,炙甘草是建中补津液的不用讲。黄连和黄芩是苦寒药,是降火的。这两样药性味相近似,只有味,苦味;没有气,不能行散。从层面上来讲,这两种药是降里和半表半里的热的。黄连的苦味尤重,几倍于黄芩,所以黄连的作用更偏里,而黄芩的作用更偏半表半里。葛根是升津液为主,兼能滋养津液的,其用量很重,汉制半斤,一百二十多克。这个方子有意思的地方是药物的搭配。葛根升而芩连降,一对矛盾的组合。其实是不矛盾的,前面说过,药物走的是不同的层面。芩连是降里热,将肺和大肠里的热排出去;葛根从肠胃升津液,同时作用,自然就止泻了。
我们前面说过,表里合病的治疗原则是要先表后里的,这里面有 没有治表证的药呢?葛根的作用既然是把津液往上送的,人体运行的规律,主上亦主表,主下亦主里,所以葛根重用也能解表。葛根性平微凉,尤其适用于热证的解表。这个方子在阴阳上也可以理解为降浊火升清阳,再加建中。所以这个方子不仅仅是治腹泻这么简单的,真正理解了会有无穷的妙用,以后专门讲临证的时候再来谈。
刘元春
本条又是一个太阳病误治之后的变证。
本条方剂从组成上看,主要有葛根,黄芩,黄连。葛根是个著名的阳明经药,可以柔筋止痛,但本条方证没有疼痛,但本条有下利,而葛根有升清止泻的功效;黄连黄芩都是少阳经药,主要清少阳之火。由本条方剂的组成来看,本条方证应该是少阳阳明之证都有,但本条条文并没有讲病属何经。我们只是从条文推测,应该阳明少阳合病。
太阳病桂枝证,显然就是太阳中风证了。太阳中风当用桂枝汤解表,但这个医生弄错了,用了下法,这就错了!医不得法,当然错了!误治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利遂不止!
因为太阳中风,正气趋表抗邪,内里空虚,再用下法,必伤里阳!里阳受伤,当然可以造成下利不止!
当然不是!比如前面15条,21条,都是误下,但人家患者体质好,误下虽然伤了里阳,但人家正气比较充沛,仍然足以趋表抗邪,所以其气上冲,脉促,仍然是表证,仍然可用桂枝汤解表!所以本条内容分两种情况,其一,脉促者,表未解也。这个情况和21条是一致的,表未解,还是太阳中风,还是用桂枝汤!另一种情况,就是患者体质没那么好,或者是医生下药剂量比较大,总之里阳受伤严重,正气已经不足以维持在表抗邪的局面,正气退缩趋里,那么病邪也就乘虚而入。于是正邪交争的战场就不在体表而在体内了。
本条病例之正气还不是特别差,所以病性还是阳性,没有转阴。所以还是阳性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患者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从方剂的功效反推,肯定有发热,没有发热怎么可能用那么多清热药呢?明显的发热,又不是表证,肯定就是里阳证或半表半里阳证。那么病邪内陷之后出现什么情况了呢?——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我们前文刚刚说了,病邪内陷之后,有明显的发热,是阳性病。因为误下之后就出现了这个情况!有下利不止,如果脉促,说明还是表证,还用桂枝汤!如果没有脉促,那么就是病邪内陷,不是表证了!所以,我们现在探讨的这个病邪内陷之后的病例,仍然还是有下利不止的症状!此外,还有发热,喘,汗出,而且脉不浮,脉不促。
下利不止,是因为里阳受伤,肠道持续性分泌肠液,而且固摄不住,所以下利不止。下利不止必然进一步损伤阳气,而且主要是损伤下焦阳气。发热,因为患者体质还不是特别差,所以虽然正气不能抗邪于体表,向里退缩,但在身体内部却可以纠集更多的正气用以抗邪,所以正邪交争的程度更激烈,所以发热更高。当然,这时的发热不会有恶寒存在。为什么没有表寒?因为表寒已经乘虚而入了!体表无寒,所以不会恶寒。
喘,热邪壅盛,并且集中在上焦,在肺系统,所以会喘。这种因热而喘的情况很多,表证的麻黄汤证就是因热而喘,里证的阳明病外证也就是温病气分证,也是因热而喘。汗出,这是因为里热炽盛,热迫津液外越,所以汗出。而且,这种情况的汗出往往都是大汗淋漓,出汗很多。这个汗出与患者刚开始的太阳病桂枝证的汗出不一样,汗更多了!
发热的程度达到肺热壅盛而喘,达到热迫津液外越而汗出的程度,应该说发热的程度已经非常厉害了!这种热就是伤寒论里的阳明病的发热了!
从症状上看,本条患者发热热到喘而汗出的程度,就是阳明病了!那么本条病例就是典型的阳明病吗?不是,因为典型的阳明病是全身上下内外均发热,均大热,都是阳热亢奋的状态。但本条病例不是这样!本条病例因为误下伤阳,下利不止,所以他下焦是偏虚偏寒的,至少不像上焦那样的阳热亢奋!或者说,他下焦也是偏热的,比如他下利不止,拉出来的大便色黄,臭秽,或恶臭,这都说明下焦偏热。但这个热与上焦的邪热炽张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患者下焦的这种热,不是表阳证(太阳病)的热,又不是里阳证(阳明病)的热,那会是什么热?——当然就是少阳病的热了!所以本条患者上焦体现出阳明病的症状,下焦体现出少阳病的症状,这不还是个阳明少阳合病吗?
那么本条方证除了条文中列举的症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症状?当然会有。比如,本条上有多汗下有下利,伤津是必然的,所以应该有口渴等——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们前面的带有葛根的方剂里,葛根也就是4两,本方增加了一倍。我们说过,葛根是非常常用的阳明经药,性寒可以清阳明之热,生津可以补充阳明大汗之津伤,升清可以止本条之下利!黄芩黄连各三两,剂量也挺大。黄芩黄连都是少阳经药,善于清少阳郁热,而且有利湿坚阴止利的功效,所以对本条下利不止的症状也是有帮助的!
本条炙甘草用二两,主要起到保护脾胃,调好药性,使方剂更好地发挥作用!
~
这条要建立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太阳病,桂枝证,现在只在这个条件下解释,而不从葛根芩连汤的适应症解释。
太阳病和桂枝证,涉及到他们的概念,就是第1、2、12条。我就不一个个打字了。桂枝汤证用下法肯定是错的了,根据人的体质和病情变化程度不同,出现了“利遂不止,脉促者,喘而汗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第15,16,21条有涉及到太阳病用下法误治后的相关事项。这里的“表未解也”,我觉得是一种倒装句,是用来强调指出出现现在症状的原因。
因为这里的表证未解,不能用下法,你用了下法,现在就出现腹泻,脉促的症状了,并不代表现在还是个表证,他现在其实已经入里化热了。
这里的利遂不止是腹泻,脉促是跳的快,他为什么不直接写脉数,或脉浮数,无法解释,应该有他的用意。前面第21条也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里是腹泻,他是胸满,但是用药完全变了,他还是桂枝汤拿来改,这个已经不是桂枝汤了。
所以我其实这里是不赞成所有解释为还有表证的医生。
这个脉促,在两条文里代表的意思不一样,所以他应该是一种概括性的脉象,可以代表这种情况,也可以代表那种情况。
要说这里就代表热,哪有那么绝对,说代表热的还不是根据葛根黄芩黄连的药性是寒凉来倒推的。临床上,如果不是按这种病程发展的,没有太阳病,没有桂枝证,只根据脉促,喘而汗出就决定用葛根芩连汤的话,那就是乱治了。
桂枝汤证有喘的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有泻的有桂枝加葛根汤。就算脉促胸满的时候也还是桂枝汤拿来来去芍药。
把这个“表未解”放到“医反下之”的前面,就通顺了。表示这就成坏病了,桂枝不中与之也,现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这种病情发展的情况下,还有喘而汗出,这就是个热证了,这个喘可能是肺热,也可能是大肠热,因为肺和大肠是一对的。
脱离这个条文的场景,实际运用中,更多的时候是根据腹泻后肛门灼热,苔黄来判断。
结脉与促脉,主要是体现的脉象的阴阳偏甚的情况,如果阳气过于偏甚,就会导致脉促,脉象数而急躁且偶有歇止的现象;而阴气偏甚的话,就会导致脉结,脉象徐缓而时而歇止。数脉次数多有规律,促脉来如洪流伴有不规律的间断。一般是气盛。结脉是气虚而血不虚。~
这条要建立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太阳病,桂枝证,现在只在这个条件下解释,而不从葛根芩连汤的适应症解释。
太阳病和桂枝证,涉及到他们的概念,就是第1、2、12条。我就不一个个打字了。桂枝汤证用下法肯定是错的了,根据人的体质和病情变化程度不同,出现了“利遂不止,脉促者,喘而汗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第15,16,21条有涉及到太阳病用下法误治后的相关事项。这里的“表未解也”,我觉得是一种倒装句,是用来强调指出出现现在症状的原因。
因为这里的表证未解,不能用下法,你用了下法,现在就出现腹泻,脉促的症状了,并不代表现在还是个表证,他现在其实已经入里化热了。
这里的利遂不止是腹泻,脉促是跳的快,他为什么不直接写脉数,或脉浮数,无法解释,应该有他的用意。前面第21条也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里是腹泻,他是胸满,但是用药完全变了,他还是桂枝汤拿来改,这个已经不是桂枝汤了。
所以我其实这里是不赞成所有解释为还有表证的医生。
这个脉促,在两条文里代表的意思不一样,所以他应该是一种概括性的脉象,可以代表这种情况,也可以代表那种情况。
要说这里就代表热,哪有那么绝对,说代表热的还不是根据葛根黄芩黄连的药性是寒凉来倒推的。临床上,如果不是按这种病程发展的,没有太阳病,没有桂枝证,只根据脉促,喘而汗出就决定用葛根芩连汤的话,那就是乱治了。
桂枝汤证有喘的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有泻的有桂枝加葛根汤。就算脉促胸满的时候也还是桂枝汤拿来来去芍药。
把这个“表未解”放到“医反下之”的前面,就通顺了。表示这就成坏病了,桂枝不中与之也,现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这种病情发展的情况下,还有喘而汗出,这就是个热证了,这个喘可能是肺热,也可能是大肠热,因为肺和大肠是一对的。
脱离这个条文的场景,实际运用中,更多的时候是根据腹泻后肛门灼热,苔黄来判断。
结脉与促脉,主要是体现的脉象的阴阳偏甚的情况,如果阳气过于偏甚,就会导致脉促,脉象数而急躁且偶有歇止的现象;而阴气偏甚的话,就会导致脉结,脉象徐缓而时而歇止。数脉次数多有规律,促脉来如洪流伴有不规律的间断。一般是气盛。结脉是气虚而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