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如何支持治疗与康复?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JDH健康大讲堂
随访专用疾病知识科普

不良的家庭气氛和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一方面会影响个体正常的成长发育,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精神心理疾病的预后。

 

下面对家人可以如何支持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从而更快更好的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积极就医。

 

大多家庭一旦得知他们的亲人患的是精神病,各种复杂的情绪就油然而生,其中有惊愕、恐惧、愤怒、悲观、焦虑等,有的家属甚至会发出“我究竟造了什么孽?”的感叹。

 

家庭由有序变得无序,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大增,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有时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这时,首先先找合格信任的医生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许多家属往往不能直面现实,讳疾忌医,一拖再拖,延误治疗。

 

其实,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病,犹如感冒、糖尿病一样都是疾病,精神病并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因此,家属和患者不应该有自卑和耻辱感。

 

一旦怀疑亲友患有精神疾病,就应该面对现实,及早就医,以免延误治疗。现实生活中,因家庭的种种顾虑而未能及时就医,以致使患者丧失最佳治疗时机而变成慢性化者屡见不鲜。

 

第二个建议是,掌握一些有关精神疾病的常识和监护知识。

 

家庭成员作为患者的法定监护人在疾病的康复中起最重要的作用,了解相关知识,就能正确处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复发的先兆表现、如何维持治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预后与康复的影响因素,高危行的识别和处理对策,婚姻与生育问题等。

 

建立良好、稳定、有序的家庭环境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家属无论如何不应回避和逃避照顾患者的责任。

 

临床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支持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是一股促进疾病康复的强大力量,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家人的良好支持和配合下,患者才能接受这样一个过程。

 

一般来讲,作为患者的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在照料患者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1. 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及时与医务人员保持联系,定期带患者随诊复查。

2.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对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说服和劝导维持用药。

3. 帮助患者解决某些具体困难,指导或督促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生活。

4. 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熟悉复发早期的预警症状,为专业人员提供详细的病动态及近期出现的复发征兆。

6. 防止自伤、伤人或肇事等意外,当患者出现自伤自杀、冲动伤人等高风险行为时,有义务对其采取强制性保护措施,在患者的发病应及时陪同送往医院诊治,并承担相应的医疗、生活费用。

7. 向社会各界人士呼吁、宣传,改变对精神心理疾病及其患者不正确观点和态度。

8. 负责患者的人身安全、基本权利的获得及财产保管,包括各种经济收支活动。

9.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第三个建议是,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家属要注意表达情绪的方式。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成员或其他与患者接触密切的人的反应态度可能影响患者的病程、疾病的复发及复发时间。许多研究证明“高情感表达”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疾病的复发,应该避免。

 

这种情绪大致可概括为以下3种情况:

1. 批评责备态度,即经常对患者表现出不喜欢的陈述或言语;憎恨、厌烦、责备的表情伴随一些负性的语调语气。

2. 敌意,即经常对患者抱有一种不友好、拒绝、敌对的态度。

3. 情绪过度介入,即对患者过度保护、过度关切,以自我牺牲的态度对待患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我们建议减少对患者持续的批评,也减少家长式的过度关注,能增加患者的自主、自立,增强自信。

 

第四个建议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要让患者认识到康复期是恢复自主生活的阶段,让患者摆脱“疾病角色”。既然病已经治好了,就应逐步要求患者以正常人的方式处理日常问题,家属不能包办,必要时可起一个监督、指导作用。

 

第五个建议是,家庭要协同患者制订治疗和康复计划。

 

鼓励并督促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并指导患者自我照顾。帮助患者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规定他什么时候起床、吃饭、睡觉,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做广播操、行音乐、看电视、做家务等。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增强其生活兴趣,培养生活能力。

 

对患者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患者领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还应提供和督促患者修饰仪容,如沐浴、理发、洗衣等,这样可增进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患者参加社会交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延缓精神衰退。

 

第六个建议是,尽量减少人为的应激。

 

过多的心理生理应激对健康不利,也会促发疾病发作和复发,因此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的应激。

 

1.     人人都应该对患者有爱心,容忍患者可能出现的错误,提供善意的帮助和指正。

 

2.     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力给予满足,不要因为不放心,或因为他是患者就随意地拒绝他的合理要求。

 

如患者要求外出走走,只要无紊乱行为,应该允许。患者想添置一件新衣服,如经济条件许可,就该满足。患者自己选择决定自己的事,即使有不妥之处,也不要求全责备。

 

要让他有些个人自由,要鼓动他提高对自己事情的自主能力,对存在的问题要帮助他分析认识,由他自己来作出修正;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不要针锋相对地与他争辩,非原则性的小问题可以任其处置。避免简单粗暴、强制命令的方式,不使患者感到人权受侮辱、权利受侵犯。

 

3.     提供减少应激的方法

(1) 评估患者每天的情绪、社会生活和生理节律,使患者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认识环境因素能够促发疾病。

(2) 确定影响患者情绪状态的人际关系问题,然后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3) 向患者介绍自我调节技巧在应对生活事件应激中的作用,介绍一些良性的自我调节方法:如选择性忽视、选择性重视、改变原有的认知思维模式或价值评价标准、改变愿望满足的方式、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等方法,从而提高个体应付应激的能力,以减少应激的危害。

(4) 对处于应激中的个体提供充分的心理社会支持。

 

文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谭羽希博士提供。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