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情绪低谷?(3) -情绪的表达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JDH健康大讲堂
随访专用疾病知识科普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清楚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似乎表达情绪容易带来更多困扰:

 

比如太多发泄情绪被伴侣抱怨太“作”、小题大做;不怎么熟的朋友在自己面前显得情绪得很低落,却因不知如何安慰而感到尴尬。

 

还有很多人困扰于不知道如何表达、不敢表达;或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是喜欢让人猜自己的情绪、希望自己不用说别人就能知道自己的情绪等等。

 

那么,情绪的正确表达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首先,表达是我们身心健康的基本需要。

 

如果想象我们接受他人的情绪表达就像吸气,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像呼气。

 

如果我们一直憋着气不呼吸,时间长了我们都会受不了的。所以适当的表达是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的。

 

第二,表达帮助我们满足自身心理需求。

 

当我们的表达蕴含着一定的情绪,这能让我们更容易被别人听见,让他人意识到我们的需求,继而实现我们的需求。

 

第三,情绪表达帮助我们建立连接与关系。

 

就像前面说的,情绪表达可以是我们的关系催化剂,帮助我们和他人建立关系。

 

最后,情绪表达帮助我们强大自己的内心。

 

就像是觉察和接纳情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我们的表达如果是积极、健康的,比如用“我喜欢阅读,我是个耐心的人”这类积极的表达来构建自我,也能正面强化自我认知,进一步帮助我们强大自己的内心。

 

然而,为什么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么困难呢?

 

首先,我们的文化氛围不鼓励情绪表达,学校教育中也鲜少包括情绪表达,这让我们难以具备情绪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还有认为情绪表达是一种脆弱。我们容易认为表达情绪意味着自我暴露,认为是个丢脸的事,生怕别人觉得自己脆弱、很失败。

 

但实际上,在合适的人面前的适当自我表达和暴露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有助于我们建立关系。

 

另外,个人既往经历和创伤也可能导致不擅长表达,这可以称作述情障碍。

 

这指的是看不到自己的情绪,却容易转化为躯体上的不适,或者找一些客观的事物作为理由来反复解释。

 

比如不会说情绪不好,而是会觉得“我腰疼、我头疼,就是因为我昨天做的那个椅子位置不好......”

 

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一步:澄清内心的情绪与需求

 

明确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先来假设一个情境。

 

一对夫妻,丈夫最近工作很忙,忽略了妻子的心情。

 

想象一下,这位丈夫的情绪是怎样的?他有什么需求?男性在社会期待的压力下往往觉得以工作事业为重,可能正期待着伴侣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辛苦。

 

想象一下,这位妻子的情绪是怎样的?她有什么需求?这里的女性可能觉得被冷落、感到沮丧,她的需求可能是希望丈夫多陪陪自己、多和自己说说话。

 

而现实中,可能妻子会闷不做声,开始挑丈夫的刺、找茬、计较各种小事、翻旧账等等。此时的妻子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找茬,而深层的需求其实就是期望被陪伴。

 

而现实中的丈夫此时可能会觉得妻子莫名其妙、不理解自己,感到更加苦恼、内心压力倍增,甚至下班都不想回家了等等。

 

其实,此时他们需要表达的是各自内心真实的情绪与需求,妻子需要表达的是自己觉得受冷落、期望丈夫的陪伴,丈夫也可以适当的倾诉自己的压力和疲惫。

 

第二步:明确与他人间的界限

 

界限是“我”结束,“对方”开始的地方,包括生理、空间,情绪、想法、价值观等许多方面。

 

举个例子,在和他人面对面讨论工作时,座位周围大概半米以内的范围是属于你自己的空间界限,如果对方凑太近你可能会觉得不太舒服。这就是他人跨越了自己的空间界限。

 

再举个常见的例子,有的家长会强迫孩子毕业后找个离家近的、稳定清闲的工作,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而一个追求新鲜和挑战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抗拒,这就属于价值观的界限跨越了。

 

当一方的界限被跨越时,便容易感到被冒犯、产生防御,甚至出现冲突。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导致彼此在价值观上的混合,认为别人应该和我一样,或是我应该和别人一样。

 

在情绪感受上,也容易认为自己的情绪是他人的情绪,他人的情绪也容易影响自己的情绪。

 

最常见的就是常听人说的:“你不就是(什么什么)嘛!”类似这样的推断和评判就是明显的跨越界限,导致对方的不适。

 

因此我们需要在表达前明确双方之间情绪和情感的界限,明确什么时候自己跨越了界限,什么时候是别人跨越了界限。

 

第三步:采用”我“的表达 

 

情绪表达的核心是自我的表达,顾名思义就是以”我 为关键词的。

 

比如说,“我感觉不舒服”,“我今天情绪不太好。”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对于“你”的猜测和指责。

 

比如“你刚才什么表情啊!你就是看我不顺眼是吧!”或者是,“你看你,一天就知道玩,家里只有我在付出!”

 

但实际上,谁都不想被代表、被猜测,因而这样的猜测和指责,很容易导致对方的反击,哪怕暂时没有出现反击,也可能导致内心淤积着大量不满和怨恨,导致最后的爆发,甚至关系的结束。

 

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期待,而不去做针对对方的推断、抱怨和指责。

 

因此,可以换做说:“我希望我们可以谈一下最近我们家里的事情,我感觉最近我自己承担了家里的很多事,我感到撑的很辛苦。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我”开始,以“我“结束,来表达“我怎么了,我觉得怎样了,我现在感觉怎样,我的期待是什么”。

 

第四步:非暴力沟通

 

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我们常常在无意中使用了语言暴力,伤害到了他人。

 

典型的用语言伤人的现象包括用内疚去操纵他人,如“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可以这样”,并且伴随着叹气。

 

还比如用冷暴力,拒绝沟通,或表面说着“我没想法“,”随便“,”你看着办呗”,但内心是存在抗拒、不满的。

 

严重时甚至演变为激烈争吵、难以自控,更容易跨越个人边界,把矛盾复杂化到人格攻击甚至是羞辱等,这将严重损害关系,甚至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那么非暴力的正确沟通公式应该是:

 

①描述对方做的事情,注意描述的是具体客观的事实,而不是主观推断和评判。

 

②表达对方做的事情给自己的感觉,注意冷静地用清晰的情绪词汇表达。

 

③表达自己希望对方可以怎么做,提出的需求尽可能具体且明确。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可以这么表达:

 

“你最近一个月晚上都很晚回家(这是描述),我感觉很孤独(这是表达情绪),有没有可能你可以早点回家,或者我们周末花点时间一起出去逛逛(这是具体需求)。” 

 

注意,尽量采用关于“我”的表达,不要要求对方去猜、去想,并且自己的需求说的越具体越好,毕竟每个人对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同。

 

比如,不要单纯的说“希望你多陪陪我”,这样对方可能觉得一起吃饭就行,而应该更具体化,比如说“希望我们周末可以一起去看电影、逛街“。

 

另外,还请注意下面四种需要避免的伤害性表达!

 

1. 避免批评别人。

 

多用“我”的表达,来清楚地沟通彼此的情绪和需求,而不是总用“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等等,来指责对方这里没做好、那里没达到自己要求。

 

2. 避免防御。

 

比如遇到事情急于推出去、撇清关系,说“不关我事,和我没关系!”这其实是对对方的回绝,使沟通受阻,因此要试着多去接纳和承担自己的责任。注意:接纳自己责任不等于承担错误。

 

3. 避免轻视对方。

 

互相尊重是任何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不要轻易对对方的人格、品质、家庭、个人经历等做出以偏概全的消极评判,更不要用贬低、侮辱的话伤害对方。

 

4. 避免冷战。

 

主动和对方沟通,即使当前情绪不佳、希望独处,也至少要给予对方一定的反应,比如说,“我现在情绪不太好,不是很想讨论这些事,我们先放一下,之后再说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