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

 

目前失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指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该疗法通过矫正失眠的维持因素中的不良行为和信念来改善睡眠状况,主要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放松治疗和睡眠卫生等,治疗周期一般为4-8周,能有效地缩短入睡潜伏期、入睡后的觉醒时间,但起效较慢,初期实际睡眠时间可能会缩短。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氯硝西泮、咪达唑仑)、非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尔通等),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曲唑酮、氟伏沙明、多塞平等)和其他类。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用法用量不同,需要在权威临床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起效快,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或依赖性。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脑电生物反馈等仪式对睡眠障碍进行辅助治疗。物理治疗作为一种失眠治疗的补充技术,无创无辐射,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的可接受性强。

 

根据不同原因导致失眠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医生会推荐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尤其是睡前有使用电子设备习惯的人群来说,中国睡眠研究会和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一致推荐使用心理治疗,即CBT-I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CBT-I的优势

 

(1)疗效持久:失眠急性期疗效与睡眠药物相当,失眠慢性期更优于药物治疗,疗效持久。

 

(2)主动控制:使患者自己可以帮助自己,能主动控制,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满足感和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利于获得稳定的长期疗效。

 

(3)安全有效:帮助患者减少药物的用量,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及后遗效应。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