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的那点事

“三伏贴”又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在夏季三伏,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

中医认为,冬季加重的疾病与人体阳气的不足、阴寒之气积郁体内有很大关系,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的阳气旺盛,采用“温”的方法中药贴敷最易刺激穴位,激发正气,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驱除深藏在体内的阴寒之气,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贴敷穴位的优势:贴敷治疗是经皮肤途径给药,药物吸收不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口服药物可能产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同时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三伏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成人体虚易感等;

2、消化系统疾病: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3、妇产科疾病: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慢性盆腔炎、产后身痛、坐月伤风等;

4、风湿骨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小儿类疾病: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嗽、慢性哮喘、慢性腹泻、遗尿、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状体肥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6、素体阳虚、体弱、四肢冷凉、喜暖怕凉、亚健康群体。

“三伏贴”禁忌症:

1、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

2、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3、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者慎用。

4、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入麝香等孕妇禁用。

5、敷贴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瘢痕体质者应禁止贴敷。

6、颜面五官部位、心脏及大血管部位附近慎用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三伏贴”注意事项:

1、药物贴敷后(成人4—24小时,小儿2—6小时),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都属于药物的正常反应。如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患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品以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2、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物污损衣物;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避免出现发泡现象。

3、如背部有红、肿、痛、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属于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或外涂湿润烧伤药膏以减轻不适感;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到医院就诊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贴敷时间:

头伏贴:2020年07月16日(农历5月26日)--2020年07月25日(农历6月5日)

中伏贴:2020年07月26日(农历6月6日)--2020年08月04日(农历6月15日)

加强贴:2020年08月05日(农历6月16日) --2020年08月14日(农历6月25日)

末伏贴:2020年08月15日 (农历6月26日)—2020年8月24日(农历7月6日)

向本文作者提问
刘元奇·主治医师
刘元奇主治医师可处方
蒙阴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33886|响应时长129分钟
擅长:糖尿病(消渴、消瘦、潮热、五心烦热、手足心热、阴虚、阴虚火旺、肥胖、低血糖、儿童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症、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滋补肺肾、滋阴温阳、止汗、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脑出血、老年人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肾病、平肝熄风)、高血脂(血脂异常、脂浊、化痰去脂,祛瘀降脂)、肥胖症(腹型肥胖)、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病、胃脘痛、痞满、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纳呆、脾阳虚、胃阴虚、脾阴虚、脾气虚、心脾两虚、升清降浊、养胃生津、滋补脾胃、温胃散寒、温中和胃、滋阴益胃、消食导滞、消食止痛、化痰消食、温胃化饮),内分泌失调(甲亢、甲减、甲状腺囊肿、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相关眼病)、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症、全身痛、虚劳、疲乏、营养不良、气血不足、阴虚、肾阳虚、脾虚、温补气血、温补肾精、益气固表、调补气血、补气生津)、盗汗(止汗)。
¥30
问医生
#阳气虚衰证#阳气亏虚证#肝阴不足证
阅读数 8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1